| DhammaTalks.net | ||||||||||||||||||||||||||||||||||||||||||||||||||||
| 一問一智慧 | ||||||||||||||||||||||||||||||||||||||||||||||||||||
|
by Buddhadasa Bhikkhu 佛使比丘 |
||||||||||||||||||||||||||||||||||||||||||||||||||||
|
目次
|
||||||||||||||||||||||||||||||||||||||||||||||||||||
英譯序
|
||||||||||||||||||||||||||||||||||||||||||||||||||||
|
佛使尊者(Ajahn
Buddhadasa)於一九六六年一月在曼谷湯馬沙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對學生作了兩次演講,Dhamma
Principles For
Students(中譯本名為「一問一智慧」)就是這兩次演講的內容。從那個年代開始,已有許多泰國年輕人回到佛教教義中,去探尋西方現代教育所無法提供的答案和可能。面臨急遽變遷和混亂的社會,年輕人想追尋一種和平的方式,以解決這時代的爭議和不公道的現象【譯註一】。這份關心值得讚揚,而且每個人都認同它為實際需要的引導,但若佛教觀點應用不當,或以混淆的觀點來對治社會的迷亂和競爭,那就不會有任何利益。為了避免誤導,佛使尊者一直設法對老老少少提示佛教的根本教義,他回溯佛陀親說的原始法義,簡單又直接地詮釋它,並揭示「法」超越時空,可適用於古印度、現代泰國,甚至遍及已開發的西方。
這兩篇講稿原來的主題稱為Lak
Dhamma Samrab Nak Seuksa,意思是「給學習者的法義原則」(Dhamma Principles For
Students)。一看這個標題,就可明瞭這本書的目的。首先我們必須了解Seuksa(引自於梵文)和Sikkha(巴利文)的意義。泰國人曾把Seuksa翻譯成英文的study和education,但是這種現代用法削弱了它原本的文義。Seuksa不僅解釋成我們現在所累積的知識和專門技能,它更進一步意指學習與生命密切相關的事,然後訓練自己完全地投入並依循這些知識,它是引導我們深入內心的一種學習。就和Sikkha被分解為sa(靠自己、為自己、在自己之中)和ikkha(觀察),而被解釋為「自己觀察自己」是一樣的。
Nak是指熟練或專精於某種特殊活動的人。Nak
seuksa就是學生,但不是指到學校註冊、穿制服、帶著書的一般學生。真正的學生應熟練seuksa的所有意義、各種角度和各種層次,直到他在seuksa中成為專家。事實上,沒有任何機構、行事曆和課程能涵蓋這種真正的學生,因為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基本責任當這種學生。
Lak的意思是「原則、標準、標竿、防波堤和界樁」,它是我們可遵循以求穩定和安全的東西。明智的學生會先研究基本教義原則,基礎紮實之後再慢慢深入。事實上,通常奠定真正的基礎就夠了,認清教義原則是第一步,它能確保我們進入佛法的核心,若再加以認真地內省,就更有助於理解。但最後唯有將法義融入生活中實踐,它們才會真正成為可靠的壁壘。
Dhamma(法)(註一)的意思很難詮釋。它是所有精神努力和所有生命(即使是最平常、最世俗的也算在內)的核心,它可說是「事物」、「教義」和「至上絕對的真理」。在此,為了修行的開始,我們要強調的是Dhamma(法)的四個重要意義:
(1)自然──所有事物,包括人類本身和我們的所作所為,以及那些事的本質。
(2)法則──歸類和統理所有的自然法則。
(3)責任──每個人及所有眾生,在每一呼吸間和每一機緣裡,依據自然法則所展現的生活方式。
(4)結果──依據自然法則,正確履行責任後所產生的結果。
追求生命真理的學生要掌握學習原則,必須以這四點為基礎,所有的學習都必須導於此處。
Samrab意指「給」。法義原則不是飄浮在不可捉摸的極抽象、哲學化的玄學領域,它們有清楚的目標和修行價值,提供給對生命認真,有心了解自己現在做什麼、將來要到那裡去,以及厭離自私、痛苦的人,以啟示、充實學習者的生命。然而,它們不是以信仰、記憶、背誦來滿足虛幻安全感的對象,它們是用來學習、調查和實驗以使自己了解人生意義、真理的方法。
這本書涵蓋了許多常被混淆或忽略的主題,然而它們卻是佛教教義中必須傳遞的精髓。例如「苦」和「空」的義理,透過學術討論後變得模糊不清、模稜兩可,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現代佛教裡。佛使尊者極力想幫助我們在自己最貼切的「呼吸」和「生活」中看到「苦」、「空」。東西方學術界著眼於理論和哲學,佛使尊者則著眼於把生命安住在真理與和平中。他的觀點、教導清楚而簡潔,我們希望透過英文翻譯,能使佛使尊者和他的導師們──佛陀、法、生命和苦──充分展現出來。
我們將求法者問過的問題蒐集成冊,以後如果有人再問起這些問題,就可以很方便找到清楚、簡潔的回答,尤其這些答案有些直接引用佛陀的話。更可貴的是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是可落實的,它沒有涉及使我們樂在其中而會自我干擾的神祕論和神話論。我們須不斷研究這本書,並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實際、直接地去除一向腐蝕宗教的錯誤資訊,單純地面對這些真理。那麼,這些真理的深度將會在日常生活顯露,令我們從苦和導致苦的無明中解脫出來。
這本小書自從亞力揚難陀比丘(Ariyananda
Bhikkhu)首次翻譯後,已再版了許多次。這次出版我和他又先後訂正一些小錯誤和印刷上不統一的地方,想辦法增強它的可讀性,但沒有做太大的改變。在籌備這一版期間,許多解脫自在園(Suan
Mokkh)的訪客也提供寶貴的意見,並幫忙審稿,遺憾的是他們多到無法一一列名。最後(Phra Dusadee Metamkuro,
Chao Assara)和他們在佛法解行中心(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
Group)的朋友們負責發行和出版。他們出版了許多寶貴的佛書,這份善意和奉獻值得我們認同、感激和支持。
願這本書的出版不僅讓付出努力的同修們增長智慧和清涼,也能利益全世界的朋友。願大家能再三細讀此書,如此,深遠的真理將會在我們的心中紮根。願我們都研讀真理,並與這些真理朝夕和諧相處,因而息滅各種無明、自私與痛苦。
山帝卡羅比丘(Santikaro
Bhikkhu)於解脫自在園
一九八八年結夏安居
(註一)Buddha-Dhamma意指「佛陀的法」或佛陀(覺者)所教導的法。
【譯註一】一九六六年,泰國政府因濫用權力,實行專制,又派兵鎮壓示威遊行的大學生,捉拿學生領袖,社會因此動盪不安。
|
|
志同道合的學佛朋友們: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 Lak
Dhamma Samrab Nak Seuksa(給學習者的法義原則)。
在此我想先向大家說明,今天的演講只談佛法重要的基本原則,所以主要是針對學生,也可以說是針對知識分子而說的。我將採用問答方式來討論這些法義原則,也就是先提出一個問題問你們,再提供答案,如果你先聽過問題,就會發現比較容易了解並記住答案。我認為對學生或知識分子說法,這是最恰當的方式。佛世時,知識分子除了問及佛法的基本觀點和重要原則外,不會再問其他事情,因為他們不想要冗長迂迴的解釋,以便能節省時間。
因此,今天我會這麼做:先提出問題當成主題,然後從基本法義原則的觀點回答這個問題。用這種方式會幫助你掌握論題的要點,並且能建立良好的基礎。擁有這些基礎知識,將來會孕育出美好的果實,方便各位日後自行閱讀或聽其他人演講。再者,我演講的另一個目的是,以後如果有其他國家或宗教人士問你問題時,這些問答內容能幫助你回答,而且不會引發對教義的誤解。 好好記住這些主題或其主要內容,如果你能把它背下來,那是最好不過了!而且,我相信這樣對你們會有很大的益處。現在我們依次來討論這些主題。 |
|
「佛陀教導什麼?」
這個問題最好引用佛陀所說的話回答:「比丘們!現在和從前一樣,我只有教導苦(dukkha)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12冊,278頁)。
不管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來的想法,請好好思惟它。我們當然也可用其他方式回答,但是在這段話中,佛陀確實已將自己的教導歸納得相當簡潔了。
佛陀只教導「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沒有直接相關的問題就不回答,例如「死後會再投生嗎?」、「是什麼去投生呢?」這些問題可以日後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問起這個問題,我們應依照這個準則回答:佛陀除了教導「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了。 |
|
「佛陀有什麼特別的教導?」
如果有人問起這問題,我們可以由許多不同角度來回答:
(一)首先我們可以這麼說:佛陀教導我們踐行不鬆不緊、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慾的苦行,因為它只會帶來無謂的困擾和麻煩;另一方面也避免縱容感官的滿足,對於只愛享受感官樂趣的人,有一個相當貼切的反諷:「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樂吧!」
相反地,中道主張不自我折磨,同時強調不耽溺在感官的滿足上。踐行中道能使生活、學習、修行和滅苦各方面都恰到好處,它可廣泛地應用在許多不同的情況,而且讓你不會誤入歧途。踐行中道與「七知」──知因、知果、知己、知節、知時、知人、知眾,是並行不悖的,「七知」讓我們懂得踐行中道。這是一種回答方式。
(二)我們也可採用另一種回答:佛陀教導「自助」(self-help)。「自助」的意思你們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釋。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別想依賴運氣或命運,也不應該依賴天神和所謂的「上帝」,我們必須自己皈依自己,這在巴利藏經中有記載。甚至有神論者也這麼說:「上帝只幫助願意幫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裡或多或少存在著「自助」的教義,但在佛教中則要完全「自助」,例如當一個人在悲慘、迷惑的處境中,身心遭受痛苦時,他必須「自助」。佛陀說:「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則需要靠自己。」換句話說,佛陀教導「自助」。我們應謹記在心!
(三)另一種回答是:佛陀教導一切都是緣起,隨因緣而改變,有其自然的法則。這種敘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裡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導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須認識現象的因和現象因的息滅。」這個教義在本質上相當科學,可以說符合科學原則。佛教是主張「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還有另一種可用來實修的準則,佛陀如此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三個在一起被稱為「別解脫教誡」(Ovada-patimokkha)意指「教誡總綱」(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詮釋,但是「自淨其意」的意義就不是那麼一目瞭然了。人一旦執著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會混亂──害怕得不到善報或擔憂善報會消失,並執取一切為「我所有」,而這一切都會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惡事,也作了許多善事,仍必須知道如何放下。別執著任何事為「我」或「我所有」,否則它會帶來悲慘的結果,成為沉重的負擔和痛苦,就像背負或執著某種東西,一定會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樣。換句話說,執著善或惡和背負珍寶或岩石是一樣的,雖然珍寶很有價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頭上,是同樣沈重的。因此不要背著岩石,也不要背著鑽石,別把岩石或鑽石放在自己的頭上(在此意指心中)!不論善或惡都不要執著,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導。
(五)另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教導提醒我們:「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變遷的,大眾應自精勤,不可放逸。」各位同學雖然還年輕,但我希望你們能仔細聆聽,佛陀的教誨適合各年齡層的人,甚至不分性別,這是各位必須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謂「不放逸」就是不與因緣假合的事物遊戲,而沈迷其中,不然它將會咬你、打你,把你綁得緊緊的,你會不由自主地痛哭一場,甚至可能自殺而白白送掉生命。
總結上面各種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問:「佛陀有那些特別的教導?」我們可以有下列的答案:
他教導踐行中道;
他教導自助;
他教導正確認識因果法──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它的因,才能獲取想得到的結果;
他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實修原則;
他提醒我們: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變遷的,應自精勤,不可放逸! 這個問題有這幾種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問起佛陀教導什麼,可任選其中一種回答。 |
|
「佛教中最簡要的根本思想是什麼?」
我們可以引用佛陀最簡短的一句話來回答:「一切都不要執著!」這句話是佛陀親口宣說的簡明格言。我們不必花時間到浩瀚的三藏(Tipitaka)中去尋找答案,因為佛陀已用這句話,把佛教教義描述地相當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誨,乃至八萬四千法門歸結起來,就是這麼一句話──「一切都不要執著!」這句話提醒我們:執著只會帶來痛苦。當我們了悟這道理時,可以說已經明瞭了佛說的八萬四千法;當我們實踐這句話時,也可以說已實踐了一切法門。
人為什麼會犯戒?因為他有所執著,如果沒有任何喜歡或討厭的執著,就不會犯戒。為什麼人的心會散亂不定?因為執著某些事物。為什麼人會沒有智慧?也是因為執著某些事物。如果一個人能修證到「一切都不執著」的境界,他當下便能悟道、證果,得到究竟涅槃。
佛陀是個完完全全沒有執著的人,佛法教導「不執著」的「行」和「證」,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經修證「不執著」的出家眾。
當有人問佛陀:「可否將你的全部教導歸納成最簡短的一句話?」佛陀回答:「可以!」接著說:「一切都不要執著!」 |
|
「如何修習不執著?」
如果有外國人問起:「如何才能修習佛教的精髓──不執著?」我們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話,不必以自己的觀點回答。佛陀曾簡潔又完整地解釋如何修習:眼睛看到可見的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頭嚐到味道時,只是嚐;身體有所接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例如某些不好的想法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為不曾聽過的人再說一遍: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嚐只是嚐,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這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所以當看到某個東西時,保持了了分明,別讓內心的煩惱迫使你去執著,培養足夠的智慧以了知什麼動作是正確、適當的,如果沒有必要做任何動作,就別理會看到的東西。如果想從看到的東西獲得某種成就,就得完全應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讓「自我」產生,使用這種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而且心中沒有苦惱。
這是一個最好又簡潔的修行原則: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嚐只是嚐,嗅只是嗅,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讓一切只停留在這個層次,當下就能產生智慧,可以正確又恰當地處理一切,不會產生愛、恨的「自我」。如果隨著喜歡或討厭的欲望去做,「自我」就會生起,讓心不能自主,也就無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為某比丘所作的開示。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討論最易證果的修行方法時,沒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實際上,這些都是輔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終究都是為了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而修習看只是看、聽只是聽等等,就足以使我們成為「如如不動」的人──當接觸任何外境時,都不會產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轉。 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談,而只討論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等等,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國人問你如何修行,就這樣回答他。
|
|
「可以去那兒學習?可以到那兒研究?」
我們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內學習」(泰本巴利藏第21冊,62頁),也就是在這結合「心」、「想」的身體中學習。這六尺之軀要隨著「心」、「想」活動才成為活生生的「人」,人的意識存在意味著「想」的存在,而「心」存在即有理解與思想的存在。
如來(Tathagata)曾開示世間(world)、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當他說到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於結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軀中。就在這兒學習,而不是在學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學習,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學校建在心裡,把大學設在身中,而後去學習、研究、分析、探索,去發現世間的實相:世間如何生起?世間如何引生痛苦?什麼是世間的滅盡?怎樣的修行道路能讓世間滅盡?這就是所謂的「四聖諦」。其中,佛陀有時用「世間」(world)這個字,有時用「苦」(dukkha)這個字。
「世間」或「苦」的本質;其生起、起源與來源的本質;其滅盡──苦與不安世間的息滅的本質;導向苦滅的修行的本質,這一切都得從身體中追尋與發現。如果有人在別處發現它,只可能是在書本、傳聞或文字中的敘述,不是真理本身。相反的,一旦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中尋找、發現到它,那才是真理。 所以,若被問及在那兒學習,應說:「就在這結合『心』、『想』的六尺之軀中學習。」 |
|
「可以用什麼比喻『法』?」
佛陀說:「『法』可比喻為筏」,他用「筏」這個字是因為當時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這個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它提醒我們,不應該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傲地以為我是老師、學者或哲學家。如果忘記「法」只是個筏,將會引生以上的危機。
「法」是筏,是載我們到彼岸的工具,一旦抵達彼岸,上了陸,我們就不可能還愚蠢地背著筏。這在教導我們要以正確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為執著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處,我們就會用它互相誇耀、爭執,有時或許還用它來競賽呢!這一切毫無是處,只是徒然耗損精力罷了!「法」如筏,應該正確地應用於渡過河流。 「法」比喻為筏,「法」的智慧應該用來渡過苦海,不應該以它為唇槍舌劍而相互傷害;不可執著它,甚至已到岸、登陸了,還背著筏,不願放下它。「法」比喻為筏,還意味著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樣可以應用它。 |
|
「在家人應該學習什麼?」
我們不必浪費時間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沒人會阻止他。但如果依據佛陀所教的回答,我們必須說:「在家人應該學習所有如來(Tathagata)宣說有關『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s)」。「素呾答」(suttanta)是佛陀所有教誨的核心,是經系統化且完整、妥善地結集而成,這就稱為「素呾答」。
sutta指的是經典,anta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呾答」(suttanta)是完整又系統化,將最精華的部份結集而成的經典。它就像「吠檀多」(vedanta)這個字,「吠陀」(veda)的意思是知識,「吠檀多」是知識中的精華,是將知識作最完整而有系統化的結集。
請記住「素呾答」這個字!所有「素呾答」都是如來所說,是如來所教,而且都與「空」相應。關於這點,有人問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獲得永恆安樂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呾答』是如來所說,與『空』相應,義理奧妙深遠,超越世間。」這句話的重點在於「與空相應」。
「空」(sunnata)這個字,也許你聽起來會覺得有些奇怪,但先不要退縮【譯註一】,因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請注意聽:「空」字或可譯為「空無一物」,它有好幾個意義與用法,佛陀所說的「空」,不是指什麼都沒有的「物質空」。這裡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許會多到充塞整個世界,但佛陀說它們是「空」或「空性」,因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說一次,這些都是為了教我們不要去執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應該學習佛陀所說「空」的教示。一般說來,普遍的人都誤解「空」,以為它對在家人而言是太過高遠的理論,究其原因,是因太少人願意依佛陀對「空」的教示而修行。所以請好好記在心裡,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須學習「空」、理解「空」、踐行「空」【譯註二】。
佛陀開示過這句話:「在家人應該學習與『空』相應的事」(泰本巴利藏19冊,512頁),期望你們不要再害怕「空」或與「空」有關的事。
請跨出你的腳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詳盡地解釋「空」,那會花相當多的時間,在此,我們只討論它的核心及實質,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概念──空性,這樣就足夠了。心若沒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概念,這心就是「空」的,「世間空」就是這個意思。
【譯註一】泰國佛教界對「空」誤解極深,說到「空」都無法理解。泰國的高僧從來多談苦、無常、無我,少談到「空」,直到佛使尊者發現經典多說「空」,佛陀甚至說:「一切教誨不與『空』相應,則非佛說。」佛使尊者四十多歲就開始宣說「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誨,當時一般人以為他瘋了,或有人以為他不過是位「佛教學者」,只會說不會做。直到今日泰國佛教談及「空」的著作,還是多為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揚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門下修學的法師。 【譯註二】泰國在家人以為「空」高深莫測,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說:「『空』是出家人的事。」 |
|
「什麼是『不死之法』?」
「阿馬答」(amata)的意思是「不死」,「阿馬答達磨」(amatadhamma)則為「不死之法」。那是什麼呢?有次佛陀說道:「貪、瞋、癡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內心一生起貪、瞋、癡,就是「有死之境」(mortal
state),就會痛苦,有「自我」就會有生、老、病、死苦。當貪、瞋、癡止息,不再生起自我的謬見,就不會死亡,因為沒有了「我」,那有什麼將會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尋不死之境──不死之法,就必須尋求貪、瞋、癡止息的境界。這是佛陀所教導的「不死之法」,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佛陀最究竟、無上的教誡。其他宗教導師所教導的「不死」(undying)與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說,無上的「不死之法」是貪、瞋、癡的止息。 最高、最深奧的「法」,有各種名稱,假使有人提出這個問題:「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間與死亡的『法』稱為什麼?」佛陀稱它為「空相應法」(sunnatappatisamyutta)或「空」(sunnata),「空相應法」至高至深,它能超越世間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
|
「後期革新的『法』是什麼呢?」
佛陀說:「詩人、學者所作的詩偈或論文,縱使辭藻華麗、音韻和諧,若與『空』不相應,就不符合如來所說的法。」(泰本巴利藏第22冊,132頁)。請記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與「空」不相應,這就是指後期弟子革新的說法,不是如來的說法,它是劣等的。 如來的說法必定與「空」相應,若是後期佛弟子革新的說法與「空」不相應,即不屬於佛陀的教義。如果我們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無上的法,除透過「空相應法」或「空」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
|
「根據巴利經典所載,佛陀最常強調的教示是什麼?」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話回答:「五蘊(khandha)無常、無我(anatta)」,每個個體都是由五種聚集物──五蘊組成。身的聚集物稱為「色」(rupa),樂、苦等感受的稱為「受」(vedana),記憶與感知能力稱為「想」(sanna),造作思考稱為「行」(sankhara),能透過六根而認知稱為「識」(vinnana)。如此,色、受、想、行、識稱為五聚或五蘊。
五蘊無常、無我,這是在所有教義中,佛陀最常強調的部份。五蘊無常,因它們持續地流動、變遷著;五蘊無我,因它們始終遷流變化,任何人都不能將它們執取為「我」或「我所有」。 我再歸納一次,請各位把這主題的要點銘記在心──佛陀最常強調的教義是: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而且沒有任何一物可以當作是「我」、「我所有」。 |
|
「佛陀教我們應該相信誰?」
假如有人問你這個問題,那麼你可以在《噶拉瑪經》(Kalama
Sutta)裡找到佛陀所說的答案──要相信親自所「看清楚」的是什麼【譯註一】。現在我們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義,「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論、思索、假設,如同我們將眼前的物體看清楚一樣,只要這樣做,就有效果了,這就是「看清楚」的定義,它不需要依靠任何推論或假設。
佛教教導我們除非已親自「看清楚」,否則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們可以由下面的問題知道這個定義,為什麼不要相信三藏經典(Tipitaka)、不要相信導師、不要相信研究報告或傳說、不要相信常識、不要相信邏輯推理?這是幫助我們建立正見的原則,因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們翻開三藏經典,閱讀了幾頁,沒有經過思考,沒有經過試驗,沒有經過任何評論,便相信它,那就是對三藏經典的迷信,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導師」是指盲目地相信導師的每一句話,而沒有經過思考、試驗,親自去「看清楚」,這就是所謂的「相信導師」。
以此類推,「相信邏輯推理」是指學習使用前提,或熟練地運用前提作正確的推理,並且從這前提推論出結論。但這還是不夠的,也不可倚賴這類的推論。
請聽清楚這一點:以上的說法不是禁止我們去閱讀三藏經典,去向導師求教,去聽研究報告和傳說,或去運用邏輯性的推理C它的意思是:雖然我們會閱讀、會聽,但不要輕易接受以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訊息,除非我們已經深入地探討、思惟它,而有所領悟,直到親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為止。
舉例來說,佛陀教導貪、瞋、癡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們自己不熟悉貪、瞋、癡,就不能相信這個說法,如果我們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當我們親自體驗貪、瞋、癡是怎麼一回事──當它在心中生起,我們就會像被火燒灼一樣地痛苦,這就是所謂親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經典中,不論佛陀教導什麼,當讀到或聽到時,我們必須要研究、思考,直到「看清楚」為止。假如我們還沒有「看清楚」,就勢必會重新回到推論,如果這樣,則不妨暫時放下,先相信和踐行已「看清楚」的部分,那就足夠了。不必害怕,逐漸地,我們就會愈來愈相信,且愈看愈清楚,這是佛陀所說非常盛行的《噶拉瑪經》教法。
如果你需要對外國人演講,請務必正確地解釋「不要相信」這句話,假如你解釋錯誤,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經典,不可相信他是導師,不可相信研究報告或傳說,不可相信邏輯,隱藏其中的深義,我們必須去發現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堅定而明確地喝止,甚至縱使是如來所說的也不要相信,必須經過思考、試驗,直到「看清楚」時,我們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看清楚」後再相信才是正信,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經典、推測或推論,而是要相信親自所「看清楚」的是什麼,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正信,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也要這樣相信。
【譯註一】在《噶拉瑪經》(Kalama
Sutta)裡佛陀說:「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轟動一時,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
|
「怎樣可以看出凡夫和真正佛弟子的心境有何高低之別?」
現在我們要注意的這個重點,將會在凡夫和真正佛弟子【譯註一】的心境有別方面,給我們一些看法。凡夫是指從來沒有成為完全的佛弟子,且對真正的佛教一無所知的人。凡夫依循父母的信仰而成為佛教徒,充其量只是符合記錄與註冊的「名字佛教徒」而已,這表示他一直是個凡夫。
現在,要成為真正的佛弟子、聖人(ariyan),就必須對身旁種種事物具足正見,那種高度的知見遠超過凡夫所擁有的。佛陀幽默地說:「聖人和凡夫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泰本巴利藏第21冊,547頁)。例如在聖人的眼中或在聖戒裡,唱歌與哭泣是同樣的事,跳舞是瘋子滑稽的動作,開懷地笑是未成年兒童的行為(泰本巴利藏第21冊,547頁)【譯註二】。
凡夫嘻嘻哈哈自得其樂地唱歌、歡笑,不會覺得疲倦,但在聖戒中,將唱歌視同哭泣。假如我們見到一個人聲嘶力竭地唱歌、喊叫,在聖人的眼中看起來不僅與哭泣相同,它與哭泣更是出自相同的情緒。
至於跳舞,更是瘋子的行為。當我們起舞時,如果稍加留意,就會明白,我們必定至少有百分之十五【譯註三】的瘋狂,否則就不會去做它,但我們不會以為那是瘋子的行為,因為一般人都認為它是快樂的事。
有些人喜歡笑【譯註四】,笑是快樂的,即使沒有理由或適當時機,人還是常常笑。但在聖戒中,認為笑是未成年兒童的行為,所以假如我們能笑得少一點,將會是一件好事,若完全不笑,那就更好了。
這例證顯示聖戒不同於凡夫的習俗,依照凡夫的習俗,唱歌、跳舞、歡笑,沒什麼大不了,且稀鬆平常;而在聖戒裡,則將之視為可憐的行為,且與前面的評斷相同。有這種觀點的人,心境是高超的。
佛陀並沒有禁止我們去做上述的事情,只是要我們認識到:行為的表現方式有高低的層次之別,因此不需去做不必要的事。當我們還不是聖人時,可能會想要嘗試較低的行為方式,但假如真的去嘗試,我們將會明瞭:它偶爾使人快樂,但是到最後,我們會厭倦它。於是,我們可以自我提昇到符合聖戒的聖人境界。
有些人不喜歡聽到戒律,他們擔心那會約束自己並導致痛苦。然而,嘗試控制自己不要隨著情緒轉,在佛教中是個很重要的原則。調伏身心,使它們不會隨著情緒轉,那並不是受苦,反而是克服苦的方法。我們必須找到一些方法,以避免遭受自私或煩惱的壓迫,安住自己的心,不許煩惱引誘我們、主宰我們。當跳舞時,注意觀察有多少煩惱刺激、主宰我們,使我們在它們的控制之下,這是解脫自在嗎?
以上的討論,多少啟發我們想到應該提昇自己的地位,不要永遠只當凡夫,自願加入聖人的行列,就能擁有智慧,痛苦自然減少。避免給自己製造無謂的困擾,也不要做徒勞無益的事,你將獲得如下的成果:從凡夫的階層提昇為真正的佛弟子,安住於聖戒之中。佛陀希望有更多人成為聖人,別永遠只是凡夫俗子。
【譯註一】真正的佛弟子意指聖人。
【譯註二】《四分律》卷五十八:「於聖法律中,歌戲猶如哭,舞如狂者,戲笑似小兒。」《大正藏》第22冊,998頁
【譯註三】此據泰文版。
【譯註四】此處所談的笑是指放逸的笑。 |
|
「由修行構成的『道』中,那一條是平常道,那一條是又快又短的捷徑?」
我們可以回答:「八正道」,那就是你已經聽過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些稱為「八正道」,它是最有條理、最有系統的平常道,由戒、定、慧三學組成,是為無法採用捷徑的人所設的「道」。它是正道,但在平常道的層次上修行,需要花較長的時間。
佛陀也曾教一條捷徑。佛陀說當我們不再執取六根(ayatana)以及與六根相關的任何事物為「自我」,那麼八正道將會在當下同時生起,這是最重要的、基礎的法則。
首先,我們必須記住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的每一根都包含五個方面。例如眼根,第一是眼根本身;第二是色塵,它與眼根相接;第三是眼識(vinnana),能知道色塵與眼根相接;第四是觸(phassa),它是由眼識、眼根、色塵三者和合而生;第五是受(vedana),它是由接觸而生起的樂受或苦受,就是這五個方面。眼根有這五個方面,耳根也有五個方面,鼻根也有五個,舌、身、意根都是如此。
其中每一個都會導致我們失念,而執取它們為「自我」。因為我們能看到、能感覺,就會執取透過眼根而見、而知的「識」,驟然論斷它必定是「自我」,同樣地,我們執著眼識為「我」,執著眼觸為「我」,執著苦、樂受為「我」。當優美的旋律飄進耳根,我們就執著對這旋律的知覺──耳識為「我」;當美味送到舌根,我們可能就把對味道的知覺──舌識執著為「我」。
六根中的每一根都有五個方面,一共有三十個方面,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執著為「我」,僅僅一天中,很容易就會產生無數次的「我」,我們一執著它,痛苦就產生了。這是錯誤的,也讓自己沉淪在苦聚中,而無法走上修行的道路。
無論如何,佛陀說認清一切不是「自我」而不執著,當下八正道就在我們心中,在那一刻就存在著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不執持六根當下就能生起八正道,這是佛陀認為的捷徑。 在一次討論中,佛陀教導最快的捷徑──空(泰本巴利藏第14冊,523頁),不要執著眼、耳、鼻、舌、身、意為「自我」,就能使八正道瞬間圓滿生起。假如我們不願意走捷徑,那麼我們就學戒、定、慧的八正道吧!從頭開始修習,慢慢地、漸次地走,但很多時間就這樣耗光了。因此我們發現在佛教中有一條平常道,也有一條又快又短的捷徑。 |
|
「佛教所說的『業』是怎麼一回事?」
許多西方人寫了很多談論佛教的書,他們對討論「業與再生」的篇章似乎很引以為傲,但他們在每本書裡對這方面的解釋都十分錯誤。那些西方人公開解釋業(kamma)時,都說善業是好的,惡業是不好的,除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再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了。這樣的說法正與每個宗教的教義相同,但這不是佛教所教導的業。
「再生」也是如此,他們一再強調,好像確實曾親眼見到正是那一個相同的「主體」再生。這種主張對佛陀所說沒有「主體」及沒有「自我」存在的教導,作了不正確的說明。即使我現在坐在這裡,也沒有一個「主體」會被發現,如果沒有「主體」存在,那有什麼會去死?什麼會再生?佛陀教導我們:時時刻刻都要覺察沒有「主體」或「人」的存在,「生」只是一種假相。把自己的著作定名為佛書的作者們,對「業與再生」的解釋,通常錯得十分離譜!
請密切注意業的問題,身為佛教徒要說明它,必須討論業的止息,不像所有其他宗教只是討論業的本身和它的影響力,如果是佛陀的教法,必須討論業的止息。
sabbakammakkhayam-patto意思是一位成功止息所有業的人,佛陀教導業的止息就是貪(raga)、瞋(dosa)、癡(moha)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21冊,473頁)。這很容易記住,貪、瞋、癡的止息就是業的終止,那就是心中煩惱的止息。假如貪、瞋、癡不止息,業就不會止息,當貪、瞋、癡止息,舊業和新業就會止息,沒有造作現在的業,也沒有造作未來的新業,如此,過去、現在、未來的業就會止息,當一個人止息了貪、瞋、癡,業便止息了。必須如此解釋業,只有這樣說明業,才是佛教的說法。
所以,我們發現了第三種業,許多人只知道二種業──善業與惡業,他們還不知道什麼是第三種業。佛陀稱第一種業為黑業(black
kamma)或惡業(evil kamma),第二種業為白業(white kamma)或善業(good
kamma),還有一種業稱為非黑非白業(neither black nor white
kamma),它可以止息黑業與白業,第三種業就是能完全停止黑、白二業的工具(佛陀使用黑業、白業、非黑非白業等名詞)。這第三種業是佛教的業,是符合佛教原則的業。就如前面所說,止息貪、瞋、癡就能止息業,如此第三種業就是使貪、瞋、癡止息的業。換句話說,它就是八正道,當我們的行為與修行符合於八正道時,那就是第三種業,它不是黑業,也不是白業,它止息了黑業和白業,它超越於善惡業之上,是出世間(lokuttara)的。
在西方人談論《業與再生》(Kamma
and
Rebirth)的篇章中,從來沒有討論到第三種業,他們的理解完全錯誤,對經典所作的解釋根本不是佛教的。身為佛教徒,就應該討論可以止息貪、瞋、癡的第三種業,那麼,包括黑業與白業的所有舊業都會止息。
現在,讓我們多談一點第三種業。在這方面,佛陀說:「透過自己無上的智慧,我已覺悟了『業』。」(泰本巴利藏第21冊,314頁)這個顯然不同的第三種業,不是從其他宗教得來,而是佛陀透過自己的智慧發現,然後將它教給眾生。所以我們必須謹記在心,第三種業才是真正佛教對業的教導,如果要寫有關佛教「業與再生」的書籍,都應當以這樣正確的方法來寫,你們要仔細地研讀並且關心佛教如何解釋「業」的問題。
我們可以在所有宗教裡,發現善業和惡業的說明,佛教裡也有,它告訴我們做善事是好的,做惡事是不好的,它們都教導著這同一件事。但佛陀說只造善業,並無法完全、絕對地滅除精神的痛苦,因為人一直會為善業所迷惑而執著善業,換句話說,善業仍然會使人們不斷地在善趣的生死中打滾,它不是完全地止息、清涼、涅槃(nibbana)。
所以,佛陀對「業」有一種特有的教法,就是除掉所有業而使貪、瞋、癡止息的第三種業,透過第三種業,行者就可以達到涅槃。 |
|
「一定得聽聞佛陀的法或佛陀親口說的法,才能止息痛苦嗎?」
曾有人激烈地辯論:必須聽到佛陀親說的教法,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佛法。但佛陀這樣說:「雖然有些人不曾聽聞佛法,也同樣可以走在正道上。」(泰本巴利藏第21冊,461頁)有些人雖然未從佛陀那裡聽到教法,卻仍能透過持續地反省、思惟、學習,以及恆久地觀察、修行,而走在正道上。 所以,我們應當滿懷敬意地禮敬佛陀的清淨心──他沒有將「法」佔為己有,也沒有壟斷「法」。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非常重要。
|
|
「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佛陀設定了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Sutta)──法,來審查及判斷,並與毘奈耶(Vinaya)──律作比較。這個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基礎上。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的軌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不要一聽聞就相信,例如某個比丘說這教法是我從佛陀那兒聽來的,或說是聽聞於僧團長老和博學的人,而他們都說這是輾轉從佛陀那兒聽來的。雖然如此,也請各位務必先起疑,並且去審查它,然後對照經典去判斷,它如法嗎?與毘奈耶比較,它如律嗎?
這是個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續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至數千年、數萬年,假如這個原則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將不會被毀滅或混淆。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原則,名叫「四大教法」【譯註一】,這是佛陀設定以經和律作為檢核根據的教導,他沒有提到阿毗達磨(Abhidhamma),只提出要以經典來審查、判斷,及與毗奈耶作比較。
【譯註一】請參考巴宙譯,《南傳大般涅槃經》,55頁;《長阿含經》卷第三,《大正藏》第一冊,17~18頁。 |
|
「佛陀如何描述後代的人?」
在一次說法中,佛陀說:「現代(意指佛世直到現在的每個時代)的人喜歡在非法中尋歡作樂,過份貪婪且尋求邪說。」(泰本巴利藏第21冊,496頁)。他們在非法中尋求歡樂,也就是說,受強烈的「自我」所左右;他們完全缺乏醒覺,任貪欲過度泛濫;因為完全受控於煩惱,他們就尋求邪說──錯誤的法。
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如此敘述,還使用「後代的人」這個詞。這些敘述所描寫的現象從世尊觀察時,一直延續到現代,在此,我們有責任看看身處現代的自己。今天我們不正是在非法中尋歡作樂、過度貪婪自私和尋求邪說嗎?你看現代人顯然變得太離譜了!要是他們能根據佛陀所制的方式,過正道的生活,即使他們會由色、聲、香、味中獲得樂趣,也必然會自我警惕而不過度貪婪。這意思是:他們除了基本需要外,不會在色、聲、香、味、觸中過度尋求。
「過度」就是超過需要,單單這個詞就已經是使目前世界顛覆、困擾和動盪的原因。
我曾讀過基督教的書,他們認為一個人過度需求是有罪的,是個「罪人」。人只因所求多於所需,就被基督教當成罪人,而我們也許並不以為自己是罪人,因我們認為自己還不過份,也沒有什麼過份的啊!這個問題只能與忠於自己的人討論。
在一則非常好的西藏寓言中描述著:所有的鳥兒聚集在一起,對「如何修行才能帶來快樂」的問題提出意見和看法,每種鳥都說出自己的心意。最後,所有的鳥兒一致決議出根本原則:「我們不要尋求超過自己需要的糧食」。之後,他們要求所有出席者,除基本需要外,不要尋求更多糧食。
我們應該想想「過度需求」,它不僅帶給自己痛苦和折磨,也是全世界其他人困擾的根源。好好地想一想吧! 「尋求邪說」是指對某事認知錯誤,冀求不正當的事而不會感到害怕或慚愧,因為煩惱佔了優勢且壓倒一切,當人尋求邪說時,他自然會與「法」對立,也就很難契入「法」。所以,我們若想解脫痛苦,就必須回歸於「法」。 |
|
「佛陀禮敬誰?」
佛陀自己的答案是:「禮敬法,也禮敬如法如律的僧團。」(泰本巴利藏第21冊,27頁)。行止如律、修行如法就是具有如法如律的實質,佛陀因此禮敬「法」和如法如律的「僧團」。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佛陀也有禮敬的對象──「法」和行止如律、修行如法的「僧團」。 這種禮敬可應用於現在泰國或世界各地,也就是我們必得禮敬「法」,連最尊貴的人(佛陀)都禮敬「戒律」和如法的「僧團」,我們當然也該如此。 |
|
「那裡能找到佛陀?」
佛陀說:「見法即見如來(Tathagata),未見法的人無法見如來。一個未見法的人,即使緊抓如來的袈裟,也不能說他見到如來。」(泰本巴利藏第25冊,300頁)。「如來」是佛陀通常用來自稱的語詞。
這意思是佛陀不存在於色身,而存在於佛心中的德行──「法」,必須先見到「法」,我們才可以說找到佛。
當禮拜佛像時,徹見佛像而直達它所代表的佛身,接著我們徹見佛身而看到佛心,進一步地超越佛心,直到我們洞察佛心中呈現出的德行──清淨、光明、寂靜、無執無著的「法」,也就是圓滿「空性」,那麼就可以說:我們找到佛了。 |
|
「此刻佛陀是否存在?」
如果有人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引用佛陀的這段話來回答:「阿難!在我入滅後,應將如來所教導、開顯的法與律,當作是你們的導師。」
即使現在,我們仍依著「法」和「律」而解,而行,而證,可見佛陀仍然存在,這是佛陀入滅前所說的眾所皆知的一段話。請特別注意,它告訴我們:佛陀仍然存在。 |
|
「佛陀的業止息了嗎?」
如果有人問這個問題,我們不要因太粗心或太輕率地回答而褻瀆了佛陀。事實上,我們根本貶損不了佛陀,但我們的語言卻可能貶抑他的價值。佛陀的業已完全止息──「業盡」,他超越一切業,煩惱也已蕩盡無餘,正是這個事實成就他的德望,令他聲名遠播。 聖人瞿曇已成為「成功止息所有業的人」(sabbakammakkhayam-patto),這個消息傳遍全印度,也遍及其他教派和宗教的擁護者,例如婆羅門波婆梨(Bavari)就派遣十六位上首弟子,向佛陀請法【譯註一】或考驗佛陀,因為聖人瞿曇已止息所有業的消息,令當時的印度人充滿仰慕(泰本巴利藏第25冊,525頁)。佛陀成功止息所有業的德行傳到每個角落,人們對這點非常感興趣,現在的我們,對「佛陀止息了業」也要特別關注。
【譯註一】依《經集註》(Suttanipata Atthakatha)所說,博學的婆羅門波婆梨(Bavari)聽到佛陀的名聲,派十六位上首弟子到佛陀那兒求法,他們到達後就各各發問,佛陀則一一為他們解答,全部問答內容即為《經集》第五章<彼岸道品>(Parayana vagga)。如其中有位阿耆多便問佛陀:「河流到處流,什麼能防禦河流?什麼能遮止河流?」佛陀回答:「世界一切的瀑流,念是它們的防禦,我說諸流的防護,當以智慧來遮止。」後來他們都成為佛陀的弟子。 |
|
「佛陀每天安住在什麼樣的心境中?」 佛陀曾談到自己:「如來住於空性殿堂(sunnata-vihara)」(泰本巴利藏第14冊,226頁)。這裡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種住處,就是心境,「空性殿堂」是一種當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如是描述自己:「如來住於「空性殿堂」,時刻經驗無上的喜樂」。住於「空性殿堂」,即是住於完全地了知一切事物空無自我,這就是空性,所謂的「空性殿堂」。 |
|
「為什麼認為一切皆空?這個世界、每個世界都是『空』的嗎?」
其他宗教的信徒將會問這個問題:「為什麼你要說這個充滿著心、物及各種產品的世界是『空』的呢?」重點是在於它空無「自我」,也非「我所有」,亦即心、物及各種產品都沒有實體可執著為「我」、「我所有」。佛陀強調一切皆空,除了了知諸法空無「自我」之外,沒有其他意思。
那麼,為什麼稱這種處於了知狀態的心為「空心」呢?
有段經文說:「貪、瞋、癡空就是真實的空,心空掉貪、瞋、癡,便是『空心』(無窒礙、無拘束、解脫自在)。」(泰本巴利藏第30冊,551頁)。
不論用什麼方法或手段,心空掉貪、瞋、癡時,就可以說是「空心」。這裡指的是主動作為下的「空」。當人熟睡時,心也是「空」的,那情況也確實是「空」,但卻不是我們主動創造、用心產生的,這就不是在修行佛法,也不屬於「空心」的一類。
假如我們用功修行某種法門,直到心空掉貪、瞋、癡,即使只是一剎那,就可稱為「空心」,這種「空心」可以漸次增進,直到「畢竟空」。阿羅漢(arahant)完全處於「空」,次等聖人常處「空」,而凡夫偶爾也能處於「空」。 不論何時,只要心空掉貪、瞋、癡,當下就沒有「自我」,這就是所謂的「空心」。 |
|
「什麼是畢竟空?」
「畢竟空」稱為涅槃(nibbana),徹底地空掉「自我」的狀態就是涅槃,這個可以用一句格言來說明:「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泰本巴利藏第31冊,632頁)。它是一種超越種種假相、獨一無二的智見,見到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我們就能超越種種的假相。 涅槃是至高無上的「空」,或至高無上的「空」是涅槃。請記住:究竟圓滿的「空」,就是我們所說的涅槃。 |
|
「什麼是涅槃?」 假如你遇見一個人,他堅持提出這個問題,你可回答:「涅槃是不死的『界』(元素amatadhatu)。」經典說涅槃是「不死的『界』」,所有其他的「界」(元素)會死亡,但只有這個不會死亡,因它是貪空、瞋空、癡空(貪欲滅盡、瞋恚滅盡、愚癡滅盡)。當癡空了,就沒有「自我」,也不會執為「自我」,因此就「不死」。涅槃是死亡止息之處,因而稱為不死的「界」(元素),這不死的「界」(元素)是死亡止息之處。 |
|
「我們談到人滿足於涅槃,所謂『滿足』是什麼?」
我們佛教徒教導人不應該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滿意這個,不滿意那個,但是所謂的「滿足於涅槃」又是什麼呢?於涅槃感到「滿足」叫作「法欲」(Dhamma
raga)、「法喜」(Dhamma
nandi)。各位聽到巴利語把「欲」(raga)和「法」(Dhamma)並列,也許有些驚訝。但我們必須了解,「法欲」中的「欲」不是那種對色、聲、香、味、觸等刺激的欲望,而是與一般凡夫在感官上所得到一樣強烈的滿足。但在這裡,是指在空性、不死與涅槃中所得到的滿足。 現在我們懼怕並痛恨涅槃,不想去接近它,一聽到它就搖頭,從來沒有對法、對涅槃的欲望,我們的欲望全指向官能性的色、聲、香與味。假如我們對涅槃的滿足能相當於對色、聲、香、味的滿足,那就算是很平衡了,而後為超越痛苦所實踐的修行,將很容易進展。佛陀是以這個意義來使用「法欲」和「法喜」二字(泰本巴利藏第23冊,439頁)。 |
|
「涅槃是在死後才能證得,或在今生此地就能證得?」
寺院講堂的教師或講者只談到死後才得涅槃,然而在三藏教典裡,我們並沒有發現這種說法。有的是「現證涅槃」(行者親自體證的涅槃sanditthika-nibbana)與「現法涅槃」(此時此地的涅槃ditthadhamma
nibbana)。在四色禪(rupa-jhana)和四無色禪(arupa
jhana)中,所經驗到充滿喜悅的意識狀態,就是「現證涅槃」或「現法涅槃」。但就目前要討論的主題來說,可以將前兩者解釋為涅槃的前體驗,它們擁有涅槃的滋味,但不等於真正的涅槃。因為那種狀況是不圓滿、不究竟的,稱為「現證涅槃」和「現法涅槃」(泰本巴利藏第23冊,475頁)。
還有比這些更好的說法,在一次場合裡,佛陀描述了貪、瞋、癡的止息為「直接體證(sanditthikam),當下可以得到成果(akalikam),請大家一起來看(ehipassikam),向內觀照(opanayikam),智者親自體證(paccattam
veditabbam
vinnuhi)」,這些措辭意味著一個活生生能明瞭、感覺、體味到涅槃的人,可以呼朋引伴同來欣賞他的發現。如此清楚地顯示他還沒有死,而他的內心卻已知道涅槃的滋味。
另外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無取著般涅槃」(anupada
parinibbana),它是現生自證的,「般涅槃」(parinibbayati)指的是根除痛苦和煩惱(泰本巴利藏第32冊,75頁),而五蘊不必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說,肉體不需要死亡。
現在在日常用語中,「涅槃」只有清涼、無熱、無苦的意思。因此我想請各位思惟我們泰國祖先的智慧,他們說:「涅槃存在於死亡前的死亡(Nibbana
is in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句格言,但卻是鄉下農民常說的一句話,他們說:
「美」存於死屍,
「善」存於捨離,
「僧」存於堅毅, 「涅槃」存在於死亡前的死亡。 身為子孫的我們,比祖先更聰明或更愚笨呢?請慎重思惟這句格言:「涅槃存在於(肉體)死亡前(我執)的死亡」,肉體不必死,但是我執必定要消除,這稱為「涅槃」。體證涅槃的人,已得到無上喜樂,但仍繼續活著。 |
|
「低等動物能證得涅槃嗎?」
佛陀在談到動物經訓練直到野性消除時,使用「般涅槃」(parinibbayati)、「已般涅槃」(parinibbuto)這二個字,(泰本巴利藏第13冊,176頁)。一條狗、一隻大象、一匹馬或任何動物,若被馴養和好好訓練之後,不再難以駕御,我們可以用「已般涅槃」這個字。同樣的字,也可以用在阿羅漢(arahant)或煩惱止息的人身上,這二個字適用於完全熄滅三毒火──完全冷靜的人。佛世時所用的巴利語裡,「般涅槃」這個字也可以這麼用:當引用於人類時,指的是煩惱的止息或阿羅漢境界;引用於低等動物時,指的是野性消除;引用於火時,指的是餘燼熄滅、冷卻。飯或粥煮好後,裝入碗裡冷卻,也用「般涅槃」這個字。
「般涅槃」是個很平常的字,日常生活中人們用它表示熱的東西變冷了,不傷人了。我們應善用涅槃,不要比能使用涅槃這些字的動物還差勁,不要臨死了才想到涅槃,否則把佛陀最有價值的東西變成廢物,那真是愚蠢至極啊! 讓我們以它的衍生字「已般涅槃」(parinibbuto),重新研讀「涅槃」(nibbana)、「般涅槃」(parinibbana),這樣將會激發我們去接觸涅槃的勇氣與毅力,而不會像目前這樣,一聽到涅槃就想睡覺、就害怕,或只是感到無聊而立刻退縮。 我要邀請各位男女青年朋友們多關心「涅槃」這個字。去除一切毒害,乃至青春的流逝都可稱為是一種「涅槃」,就像是動物被訓練到危險的野性消除一樣,那是完全的清涼。讓我們成為完全冷靜的人,沒有任何事可以惹火我們、燒惱我們,不要再無知地製造熱惱,就能獲得涅槃。由「現證涅槃」或「現法涅槃」做起,我們就能夠逐漸達到真實涅槃的境界。 |
|
「什麼是人的至善?」 有次佛陀說:「諸佛說:『涅槃是無上的法』」,無上的法意指「人性的終極、最高的善」。倫理學的國際用語中,以拉丁文(summum bonum)──至善,表示人類今生所能到達最好、最高的境界。學佛的人一致認為如果佛教有所謂「至善」的話,那一定是涅槃了。所以,外國人問佛教的「至善」是什麼,你應該回答:「諸佛說:『涅槃是無上的法』。」 |
|
「現在世間是否有阿羅漢?」
這點可以引用佛陀的話回答,佛陀在入滅當天說道:「如果所有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泰本巴利藏第10冊,167頁)。
若有人對現今是否有阿羅漢起疑或興問,不要只回答「有」或「沒有」,這是嚴重的錯誤。你必須引佛陀的話回答:「如果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
這裡留下一個問題:「什麼是過正道的生活?」
正道的生活聽起來似乎非常容易,其實它有獨特的含義,正道的生活方式是不讓煩惱得到滋養,或不因造作而起煩惱。因此,除了始終以「空心」生活之外,就沒有其他的了,即是以「空心」看整個世間,不執取任何事物為「我」或「我所有」。
因此,雖然繼續要說,要想,要做,要尋找、使用、消耗物品,卻不執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為「我」或「我所有」,只是持續醒覺地、智慧地去做,亦即時時起觀照而行──這就是所謂「過正道的生活」。換句話說,過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種使煩惱無法生起、無法滋長的方式生活。
過正道的生活就是遵循八正道的生活,因為八正道之首的「正見」,即是如實地認知、知見、洞察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不論是賣力工作、言談或行動,就這樣單單純純、無執無著,所以是正道的生活。如此過正道的生活,煩惱就會營養不良、消瘦憔悴,自動消失直到滅盡,這時煩惱再也無法生起,因為讓它生起的習氣已經沒有了。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天性中的這個習氣叫「隨眠」(anusaya),它只不過是一種與煩惱親近的東西,但人往往無知地視煩惱為永恆的實體或「自我」,因而陷入錯謬的常見(sassata ditthi),持常見者認為煩惱是深藏於人格中的永恆實體,他們堅信有恆久的自我或靈魂。 那些以法義原則為基礎,開發出智慧及正見的人,則不會把煩惱當成恆常的實體或「自我」。它們(煩惱)是依緣起法而生,只因生起得太頻繁,人就習以為常,視其為我們天性中永恆的部分,並相信它是永恆的,使得我們誤以為它處於內心深處,隨時待命。請務必了解:「隨眠」只是習氣,是習慣成自然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用「隨眠」這個詞來表示的原因。 |
|
「證阿羅漢容易嗎?」 對這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會回答「極端困難」,沒有人敢想或敢說「容易」!在此,我們再度保持不給絕對答案的原則,任何人給予絕對答案,如說「有」或「沒有」、「容易」或「困難」,他就不是追隨佛陀的人。佛陀的原則是「緣起法則」,如果我們正確地遵行緣起法則,成為阿羅漢(arahant)是容易的,如果我們違反了緣起法則,想成為阿羅漢就會極端困難。 只因為我們已習慣安住於煩惱中,於是想成為阿羅漢就顯得異常困難。在此,我們應回想佛陀所說的話:「只要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過正道的生活並不難,是我們能辦得到的。怎麼說呢?只要我們能封鎖住煩惱,不讓它得到滋養,就像我們想殺死老虎,只要把牠關起來,不給牠食物,牠就會自然死亡,不必進到籠裡去面對牠,而讓牠有機會咬我們、撕裂我們。這是一種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技術,就是前面所說,我們能力所及的意思。因此,成為阿羅漢究竟是難、是易,全看所用的方法是對或錯而定,如果我們遵循佛陀的教導──「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那麼,想要成為阿羅漢就不困難了。 |
|
「我們能辨認出阿羅漢嗎?」
一般人非常喜歡問這個問題,例如有些人懷疑:我們是否能辨認出目前在世間的阿羅漢?若有個阿羅漢迎面而來,我們是否能辨認出他是阿羅漢?這時我們可以回答:如果我們無法辨認出他是不是阿羅漢,那麼連阿羅漢本身,也同樣可能無法辨認出彼此。
據說長老舍利弗(Elder
Sariputta)不知道羅婆那跋提(Lakuntakabhaddiya)是位阿羅漢,而不斷向他說法,目的是想使他證得阿羅漢。這表示舍利弗並不知道羅婆那跋提是阿羅漢(泰本巴利藏第25冊,178頁)【譯註一】。
但如果我們真的能認出阿羅漢,則連非阿羅漢的梵天也必定能認出誰是阿羅漢,同時他也能預言誰將能死前就證涅槃,或未證涅槃就死去(泰本巴利藏第23冊,77頁)。
因此,若有人問我們能否辨認出阿羅漢,我們要回答:「或許可以,或許不能,要視情況而定,有時甚至連阿羅漢本身也可能無法辨認彼此。」所以,我們不應該給予絕對的答案,若說「可以」或「不能」,就會像寺院講道的老師們,對這類事情總喜歡武斷作答。
【譯註一】阿羅漢與凡夫的區別,不在於外相,他與凡夫一樣不能免卻老、病、死,但在看待世間、對待人事的心境,以及受世間的影響層面上,二者有顯著的不同。 |
|
「我們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阿羅漢?」
我們必須在煩惱止息處找到阿羅漢。不要忙著到森林、寺院、洞窟、高山、鄉村、城市或禪修中心尋找,要到煩惱止息處尋找阿羅漢。所以,不論是任何證明、尋找、實驗,都要認識煩惱的止息。如果無法做到,就不必費心搜查、尋覓,你自己將會明白,如此而已。
煩惱止息處就有阿羅漢,我們必須掌握這最中道的原則。 |
|
「在家人不能成為阿羅漢,是嗎?」
對這問題也不要給予「能」或「不能」的絕對答案,而必須這麼回答:「阿羅漢是超越僧俗的」。然而一般人都說在家人一證悟成為阿羅漢,就得在七天內趕快出家,否則將會死亡,這是後期的人在論、疏或其他作品中,過份自大、武斷的說法。
阿羅漢一定都是超越僧俗的,沒有人能夠把阿羅漢變成俗人。因此,不要去宣稱阿羅漢會不會在俗,縱使抓了個阿羅漢,強迫他過在家生活,仍不可能使阿羅漢變成居士,因為他已經超越僧俗了。
|
|
『殺人兇手』才能成為阿羅漢,為什麼?
這問題很容易回答。這是說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殺死所謂的「人」(或「主體」),如果我們沒有殺死「人」,就無法成為阿羅漢。必須先殺死「人」、「自我」、「我」、「你」、「他」、「眾生」等概念,這意思是:一定得止息對「這是動物」、「這是人」、「這是個永久的實體」、「這是自我」等的執著,去殺死「人」或殺死所謂「人」的東西,這樣做就會立刻成為阿羅漢,因此才說在成為阿羅漢之前,必須先將「人」一一殺死。
佛陀有時在某些場合用比這還強烈的字眼,他說:「成為阿羅漢之前,必得先殺死『父母』。」這裡的「父母」是指諸如無明、愛、取等煩惱,或任何具有「父母」繁殖功能的業行──它可以生產出「我」或「人」的概念。所以必須先把它們一一殺掉,也就是必得先殺掉那個「人」的「父母」,才可能成為阿羅漢。
這裡有個惡名昭彰的殺人魔──盎掘摩羅(Angulimala)的故事。當盎掘摩羅聽到佛陀口中發出「止」字時,他正確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思,當下把「人」一一殺死而成為阿羅漢。
有些人由於誤解,嘗試解釋佛陀所說「止」的意思是,當佛陀與盎掘摩羅相遇時,佛陀已停止殺人,而盎掘摩羅卻未停止,仍繼續殺人,這樣的解釋是不正確的。
當佛陀說「我停止了」,他的意思是「我已經停止做『人』,徹底止息做『人』了」。盎掘摩羅正確地領悟停止做「人」的意義,同時他也一樣地停止做「人」,這就是說他能殺掉「自我」,由於這麼「殺人」,盎掘摩羅於是像佛陀一樣成為阿羅漢。 即使如故事中這麼簡單的一個「止」字,大多數人也完全誤解,加以錯誤地解釋、討論、教導,以致自相矛盾。假如說只要停止殺人就可以成為阿羅漢,那真是太荒謬了!所以,必須要停止做「人」,殺死對「人」、「自我」、「我」、「你」、「他」、「眾生」等的執著,才能成為阿羅漢。換句話說,殺「人」以成為阿羅漢。 |
|
(36)現在先檢視一個次要問題,好讓我們更了解前述的問答。我要提出的問題是:
「世間充滿著什麼?」
有些人以這樣的角度回答:「世間充滿著苦」,他們說世間只有苦的生起、苦的安住、苦的息滅。這樣的說法沒有錯,但令人難以理解。
這個問題應像佛陀一樣回答:「世間充滿著『空』──世間都是『空』的,沒有什麼是『我』或『我所有』。」因此,不要只滿意「世間只有苦,沒有什麼不是苦」的回答,而認為這說法是對的。這說法確實是正確的,但太過含糊,一不小心就錯了,因為只要對一切事物都不執著,就一點也不苦了。
要充分了解世間和構成世間的任何東西,本身並不是苦,是人們起了執著才有苦,如果沒有執著就無苦。因此不可以說生命是「苦」或「不苦」,若只說「生命是苦」,那麼是太膚淺,且太過簡化了。
有執著的生命是苦的,若不執著就不苦了。生命不是毫無意義的,它有價值,喜歡說生命沒有價值的人,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讓它有價值。
如果我們知道怎樣把「生命當成工具」,用它來認知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和到達世間滅盡的修行之道,那麼生命就有價值了,它已成為學習、修行和獲取成果的根據地,同時也是用來了解人類所能達到的至高無上境界──涅槃的基地。所以請記住!生命真的有意義,但是對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點價值也沒有。
世間充滿著什麼?從某個角度看,你會說它充滿著「苦」,或簡單地說「它是苦」,但從較高層次的角度看,你可以說它什麼都不是,只有無止盡的生、住、滅,生、住、滅…….。如果我們執著它,就會產生痛苦;如果我們不去執著,它只是繼續生、住、滅罷了。所以,已解脫和證阿羅漢果的人,不會把這些當成痛苦或快樂,他們清淨的五蘊(pancakkhandha)只是隨著因緣而遷流變化,那不能說是苦的。
世間充滿著什麼?充滿著生、住、滅的事物,執著就苦,不執著就不苦。 |
|
「那種善行功德大?那種功德小?」
佛陀教導:「不淨施的功德,不及行慈(metta)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泰本巴利藏第25冊,244頁)。
「不淨施」指的是為得名聞,為上天堂,為來生貌美財富,或為獲得五欲享樂而布施,這種貪染的布施不外是執著罷了!有執著的布施雖然仍稱為布施,但它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行慈」不是基於自利,而是為了利他,普遍關愛所有的人。由慈悲心而生的功德才是大功德,而不淨施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當想要顯示兩者在數量上有極大差別時,巴利語常用這種表達方式:第十六份被分十六次。假設我們有一單位的東西,先把它分成十六等份,再取其中一份分成十六等份,然後又取其中一份再分成十六等份,再取一份再分……如此總共分十六次,就能得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不淨施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
|
「最大的功德在那裡?」
佛陀曾說:「只要彈指修習無常想(aniccasanna),它的功德勝過供養以佛陀為首的整個僧團。」(泰本巴利藏第23冊,406頁)。
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我們以食物供養所有的僧伽,包括僧伽之首的佛陀,所獲得的功德仍不如彈指頃成功地修習無常想的功德,這點是最基本的。
我們可以從佛陀所說的經典中看到他的清淨心,他甚至勇敢地以自己作為比較的標準。啊!這一點是多麼值得景仰,我滿懷的敬意簡直無法表達!請注意,寺院中一般人所謂「供僧」的大功德,實際上只是五欲的追求而已,而真正的大功德是如佛陀所說的──彈指頃修習無常想,這樣的功德遠超過供僧。 |
|
「樂土在那裡?由那裡可以進入樂土?」 有段經文談到天神(devata)壽量竭盡、壽命將盡,也談到他們想到達樂土及想知道那裡能找到樂土的願望。最後他們得到結論:樂土在人間。天神歡喜地說:「祝你們如願抵達人間樂土!」 「樂土在人間」象徵人間比天界更容易察覺無常、苦、無我。人間有覺者,有阿羅漢,佛、法、僧三寶具足,而充滿感官享受的天界沒有這些。因此天神來到人間樂土,所有天神都同聲歡喜祝福,但這裡的人卻想到天界找尋樂土,這真是件滑稽的事!到底誰對誰錯呢?有些人行善布施,甚至變賣家產,建設寺院作為投資,只為了來生能上天堂。請大家想一想,真正的樂土在那裡? |
|
「我們要對神通關心到什麼程度?」
首先,我們該談談iddhi本身。iddhi這個字的意思是「能力」。它原本是日常用字,被引用於具有某種能力,可促成事物圓滿完成的東西,任何東西只要具有促進事物圓滿成功的力量,就稱為iddhi。
後來它的意思被引申,包括以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方式成就某事,最後我們發現iddhi的用法變成專指心靈現象。iddhi一旦演變成心靈現象,就具有孳生和改善的特性,使它遠比任何物質更神通廣大。
iddhi就像省力的器具,現在我們有牽引拖車,能在短時間內修築許多馬路,這也稱為iddhi,但這是物質的奇蹟。在這裡我們所談論的iddhi則與心有關,是心靈的,而非物質的。
神通專家能訓練自己的心,具備以下的能力:使人經驗他要他們感覺的;使人親眼看到他要他們看的;使人清晰地聽到他要他們聽的;使人聞到他要他們聞的;使人經驗嚐的感覺就好像真正用舌頭品嚐一般;使人彷彿親由皮膚去感覺軟、硬和其他觸覺。除了這些之外,還可再擴展──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愛和任何心靈狀態。
神通真是太有用了!太妙了!因為它能使人經驗他要他們感覺的。但是這種心靈現象並不能製造物質,換句話說,超自然力量無法變現任何實用的物質,它不可能變現比丘的茅蓬、殿堂、飯菜,而讓他的生活沒問題,這種事不可能發生。這些眼、耳、鼻、舌、身、意所經驗和出現的現象,也只有在顯神通時存在,過後它們就消失了。所以,神通無法建茅蓬、蓋殿堂,而必須由在家護法建造供養,例如祇園精舍(Jetavana)和迦蘭陀竹園(Veluvana)就是居士建來供養佛陀的。佛陀也有幾次因為饑荒沒有食物,必須吃乾馬麥,而且一天只有一把【譯註一】。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物質和心靈是兩個不同的領域,而二種都可能顯神通。
佛陀沒有否認心靈的神通,但他極力反對顯這類神通,因為它們只不過是幻相罷了,所以他禁止比丘們顯神通,自己也戒除顯神通。在巴利經典中,我們並沒有發現佛陀顯神通的記載,而有關佛陀顯神通的記載,都出現在論書和後期的典籍中,雖然我們不必去判斷它們是真是假,但這些記載的真實性實在令人懷疑。
佛陀曾說:「顯各種不同的神通──飛行、隱身、天眼、天耳等等──是有漏(sasava)、有取(upadhika)的。」「有漏」(sasava)意指與諸漏相關的(即執著欲樂、存在、邪見與無明等漏)。換句話說,這種有執著或以執著為動機所顯現的神通,稱為「有漏」。Upadhi譯為「有取」,以「有取」為動機而顯現的神通是有取著的神通,它由執著產生,同時也是執著的對象。這類以執著的心而顯現的神通,是「有漏」、「有取」的。
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第二類神通──「無漏」(anasava)和「無取」(anuppdhika),也就是能自主地調御自己的心。我們舉一個特別的例子──「厭惡」來討論。人能叫自己把可厭的事看成是可厭的,把可喜的事也看成是可厭的;不論任何事都看成是可厭的,或把它們看成是可喜的,或看每件事都沒什麼,既不可厭也不可喜。
這是個例子,顯示我們具有可圓滿掌握心的能力,以致當面對會影響心的色、聲、香、味、觸時,還能保持著「念」和「捨」。圓滿具足了「念」和「捨」,便是神通,這是「無漏」、「無取」之類的神通,沒有煩惱,沒有執取,也不會成為執取的對象。這些也稱為神通,我們應如此看待它們。
要想修到真正能變現的神通──「有漏」、「有取」的神通,是很困難的,它需要一大體系的修法,可以做得到,但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真正成就。而另一種行幻術的人,他並不能真正變現神通,只是玩弄一些偽造、欺騙的魔術罷了。
確實有人能顯現出真正的神通,但要獲得那些技巧非常困難,需要費力的訓練。至於「無漏」、「無取」的神通,反而是每個人有本事可以做到的,這是值得深思的。
現在我們都關心那些難以做到的神通,對於能力所及和最有益處的神通卻從來不關心,偏偏依然喜歡「有漏」、「有取」的神通。對於這點,我希望各位能重新思考!
【譯註一】此事見《大正藏》第22卷,568頁。 |
|
「樂與苦源自何處?」或「苦從何來?」
一般認為,快樂和痛苦是由前業引起的,這答案只對了一點點。苦是由許多種類的因緣條件產生,無明是因、愛是因、取是因,而業也是因,一切都是苦的因緣。
談到苦來自於業,大家應該還記得新業──現世的業,它是這一生新造作的無明、愛、取,現在就把這些當作苦因及苦來思考。我們必須了解舊業是敵不過新業的,因為我們有能力可以造第三種業。第三種業能完全革除舊業(參閱第14則),舊業只由善、惡業組成,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種了。
新業可以是三種業中的任何一種,第三種業就是八正道,當我們使它生起,它就能息滅第一、第二種業。所以,如果我們能完全過正道的生活,就可徹底止息煩惱。新業就是正道,它能完全控制舊業,這是上面所說的舊業敵不過新業。
因此,我們應該注意「正道」。前面我曾說過,如果修習平常道會怎麼樣,修習捷徑又是怎麼樣(參閱第13則),走捷徑的修行法是直接觀照,以摧毀對「我」、「我所有」的執著。這種業是最有力的新業,它一旦生起就會像剃刀一樣銳利,能夠摧毀大量持久不衰的舊業。
苦是由新業──今天的無明、愛、取所生。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見色、聞聲、嗅香、嚐味,就會生起無明、愛、取,而感到苦。因此,我們必須要迅速地造作新業(第三種業),才可以摧毀它們。 不要錯以為苦全由舊業產生,舊業可以追溯到一系列能斷除的因,因此,不要小看第三種業──新業,它可以徹底地止息舊業。 |
|
「我們在何處可以止息苦?」
我們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裡、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而必須在苦本身的起因上去止息。我們要做的是,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檢查並去發現: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苦從何來?而後必須切斷它們各自的因。昨天的苦已經事過境遷了,它不會再回來,而今天、現在生起的苦,才是真正的問題。明天可能生起的苦還不是問題,但今日、現在所生的苦,則必須根絕。那麼,它可以從那裡根絕呢?它必須從「因」根絕。如佛陀所說,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學習,直到我們了解──苦的生起只是單純地由於「執著」。
生、老、死是苦,但通常說得非常誇張而含糊,容易引起誤解。事實上,若不執著「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此刻,我們執著生、老、死是「我們的」,如果我們不執著,它們就不是苦,它們只是身體的變化罷了。當身體這樣變化,我們稱它為「生」;當身體那樣變化,我們稱它為「老」;而當身體又這樣變化時,我們稱它為「死」。但我們不只把它當作是身體的變化,而把它看作是「真的生」,甚至還稱它為「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這多重的假相,是由「我」的假相開始,進一步對身體的變化生出「我的生」、「我的老」等假相,使我們無法把這些只看作是身體的變化。現在,當我們把這些當作只是單純的身體變化,生、老、死的假相就會消失,同時「我」的假相也不見了,不再有任何「我」,這情形就不苦了。
佛陀說:「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大部份的人──實際上幾乎全部的人,都誤解了佛陀的意思,他們說生、老、死的現象是苦,有些人根本沒辦法解釋;有些人則猶豫、不肯定,解釋得支支吾吾、含含糊糊;這是因為他們忘了佛陀曾說:「取著五蘊是苦」(san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
),五蘊即是身和心,身、心組合而成為人,若執著其中任何一者為「我」或「我所有」,則五蘊是苦、是重擔、是苦源、是熱火。所以,取著五蘊是苦。
現在,假設我們的五蘊處在「老」的狀態中,若我們的心不執著五蘊為「老」或「我老」,那麼它們就不是苦了。我們應視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識是空,諸行旋轉流動的現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這樣的五蘊是清淨的五蘊(pancakkhandha),我們把它當作是阿羅漢的五蘊,事實上,阿羅漢不會成為五蘊的主人,因為這種心境,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蘊執為「我所有」,但五蘊可以說正是阿羅漢德行的容器,我們姑且稱它為「阿羅漢清淨的五蘊」(pure
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何處才可以止息苦?我們必須從苦因(執取某種事物)滅苦,苦由執取金錢而來,就得在執取的那兒滅苦;苦由執取權力、聲望、榮譽、名氣而來,也得在執取的那兒滅苦。其實金錢、權力、聲望本身並不是苦。當發現苦從何來,就在那兒止息它,借用古代佛法大師的話:「它怎麼起,就叫它那麼落!」 |
|
「我們必須認知到什麼程度,才是『如實知』?」
我將引佛陀的話,請各位特別注意聽。佛陀曾說要「如實知」任何事物,必須先知道它的五種屬性:
(一)這事物的特徵或性質是什麼?
(二)這事物從那裡生起?
(三)它的樂味(assada)──引誘人的特點、美味、誘惑是什麼?
(四)它的過患(adnava)──嚴重的危害,隱藏在其中會傷人的邪惡力量是什麼?
(五)出離(nissarana)──我們要取得勝利的善巧是什麼?要脫離這事物影響力的善巧是什麼?
所以,要「如實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個問題:
(一)它的「性」、「相」是什麼?
(二)它的「集」是什麼?
(三)它的「味」──吸引力是什麼?
(四)它的「患」──猛烈的毒性是什麼?
(五)「離」──脫離它影響力的善巧是什麼?
對任何事物,如果從這五個觀點去學習,你就會戰勝它。現在你或許正在大學中求學,或已經畢業,或任何學歷都好,假使我們沒有從這五種屬性來學習,那麼,就會「敗」給世間(被世間所制、所役);如果我們以這五種屬性來學習,就不會「敗」給世間。因此,在這世間的學院裡學習,務必要謹慎。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究竟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的學習,是為了在世間建立和平,那麼,就要十分謹慎,如果它不符合佛法原則,我們將得不到有利的成果。
雖然在三藏教典裡很多地方都提到「味」、「患」、「離」,但你或許從未聽過它們,這三個字可以說幾乎未曾在我們的眼前、耳裡出現過,但請大家記得,它們在三藏教典中屢屢出現。當佛陀要傳遞對任何事物的「如實知見」時,就依這個準則教導,有時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後三點:「味」──該事物誘人的本質是什麼?「患」──過患的本質,該事物傷人的特質是什麼?「離」──出離的本質,戰勝該事物的善巧又是什麼?
換句話說,有個藏著鉤的餌懸在那裡,「味」是美味的餌,勾引魚兒上鉤;藏著的鉤是「患」,即藏在餌中危險又殘酷的惡毒力量;「離」是那戰勝鉤、餌的善巧,為了吃到餌又能不上鉤,魚兒必須有這種善巧,這時餌再也沒有餌的功能,只是個美食,魚兒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會被鉤住。
因此,我們應該常以這五種屬性看世間。世間的一種屬性──「味」(餌),引誘我們沉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無知,看不見也聽不到其他的一切,這樣餌裡就藏著鉤,人被鉤在世間而不得逃脫,只得沉溺在世間(苦)中。
現在,聖人清楚地看出「味」、「患」、「離」是如此這般,所以能吞食世間的餌而不被鉤住,他們充分認知這五種屬性──「性相」、「集」(生起因由)、「味」(餌)、「患」(鉤)和「離」(善巧),徹底明瞭每件事物,他們就這樣生存於世間。所以,要了解任何一種事物,我們必須學習認識全部五種屬性,或至少後三種。
不論我們要做什麼,接觸什麼,甚至學習什麼都好,都要以這個原則來觀察,我們就會知道如何抉擇,然後才能獲取最大的成果,而不會受到傷害,這叫做「如實知」。依照「如實知」修學佛法,拋卻煩惱將是一件容易的事。以這五種屬性觀察世間,我們將見到它外表充滿了「味」,而內在則隱藏著「患」,就會了解世間像騙局、像偽鈔、像詭計、像幻境,不會因此上鉤,也不會迷戀它,時時刻刻以智慧運心,就是以這五種屬性正確地觀察色、聲、香、味、觸、法,而不會被世間、六塵所征服,也不會產生愛、取,我們就自然而然地過著「空」的生活。最後,修學佛法以進趨涅槃,就是我們能力可及的了。 |
|
「怎麼樣才能稱為抵達『涅槃流』?」
回想前面已討論過的「涅槃」這個字,那是人類所能達到最好、最高的境界(參閱第29則)。在一期生命中,若人不去認識涅槃的境界,或不能體嘗涅槃的法味,生命就虛擲了。
「涅槃流」(the stream of
Nibbana)是指一種道跡──已達相當層次,確保只流向或趨向涅槃,流向苦的止息,而不再倒流回痛苦及惡道,我們稱這道跡為「流」。
抵達「流」的人,稱為「須陀洹」(sotapanna預流),須陀洹還未抵達究竟涅槃,他抵達與他本身相應的「現法涅槃」(ditthadhamma
nibbana)(參閱第27則)或「現世涅槃」(tadange-nibbana)。能抵達真正的涅槃流,就不會被世間的「味」、「患」或其他任何事物所迷惑,「世間」再也不能欺騙他了。這意思不是指須陀洹要放棄與世間相關的一切,或甚至放棄欲樂的享受,而是指他的心已看清這些事物,不會全心全意執著,雖然偶爾失去正念時仍會執著,但他有信心做到不執著。
成為須陀洹,必須斷除三結(samyojana)──身見結(sakkayaditthi)、疑結(vicikiccha)、戒禁取結(silabbata-paramasa)。斷身見結是斷一種癡,斷疑結是斷另一種癡,而斷戒禁取結是斷第三種癡,他還沒有斷除欲貪(kama-raga)──第四種結,連斯陀含(sakadagamin)也沒有徹底斷盡。須陀洹還無法斷除欲貪,仍可能接觸或享受感官欲樂,但他不會掉進感官欲樂的陷阱,而會循著聖人的正念去做。別忘了須陀洹已斷除身見結、疑結和戒禁取結,這即是抵達涅槃流的基準,且最終必定會證得涅槃。
所以,這是斷除錯誤見解的問題,斷欲貪之前必先斷除錯誤的見解。欲貪本身並不是危險可怕的問題或敵人,真正可怕的是「癡」。巴利經典中有這麼一句話:「所有事中最惡臭的是執著自我的心」,佛陀沒有說感官欲樂是最惡臭的事,而說是「癡」。通常我們都高估了須陀洹斷除感官欲樂的程度,一旦它的基準被誤會成這樣,一切都錯了,而且無法(與真相)相符。所以,必定要認識抵達涅槃流的第一階段──先斷除的不是欲貪而是無知。
「身見」由自我中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通常每天都會發生,它是由於我們不知空,甚至連顯而易見的空相也無法察覺,於是心就迷亂且不「空」,而產生身見,所以必須斷除身見結,不讓它再出現,才能證須陀洹果。在一般情況下,身見生了又滅,生了又滅,生了又滅……,每天一再出現許多次,但也有不出現的時刻,我們必須學習去認識有身見時像什麼,空掉身見時又像什麼,最後你會發現,當自我中心生起時就有身見。
「疑」是對什麼是可信的產生懷疑或猶疑不決──是否要信仰佛陀?是否要為出世間的究竟滅苦而修行?因為有這種猶疑,就無法專注地關心「法」,甚至一天關心五分鐘都覺得困難。相反地,卻無時無刻不對吃喝玩樂、讀書學習、生意工作等事情感興趣。如果把戲笑的時間拿來培養對「法」的關心,我相信那一定會領悟得很快。
最嚴重的懷疑是──採用佛陀滅苦的方法好嗎?踏上滅苦之道好嗎?有能力做到嗎?大部份的人因為已被世間的誘惑弄迷糊了,而認為滅苦之道枯燥乏味、無趣、沒有吸引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且是最嚴重的懷疑。我們正在受苦,要毫不猶疑地滅苦,所以,必須根除猶疑。
第三種結是「戒禁取」,是由來已久的習慣性迷信。檢視你自己,看看能發現那種一直存在的迷信行為。如你已被誤導習慣性地害怕蜥蜴或同類小動物,這是戒禁取結,它是原始的、幼稚的;你被教成要相信靈樹、靈山、靈廟和靈屋,這些也全都是戒禁取結。
總之,對自己所做的事有所迷信,事情本來應該如此,卻弄成另一回事,這是戒禁取結。如行善應該是用來排除私心,卻縱容行善增長私心,可見行善有時成了戒禁取結;有些出家眾和在家眾嚴守戒律,迷信到習慣成性,而演變成戒禁取結;至於我們所誤解的某些事情,一直延續到今天,都還依然迷信著,這也算是戒禁取結。
請容許我再提出一個第三種戒禁取結的例子:刻畫在寺院牆上的四惡道──地獄、畜生、餓鬼(peta)和阿修羅(asura)。我們被教導而相信臨終時才可能墮惡道,卻從來沒人說我們天天墮惡道,這種惡道比寺院牆上的惡道更真實、更重要,千萬別掉入!如果你現在不墮惡道,死後必定不會墮惡道。這個道理從來沒人教過,所以,人並未理解四惡道的核心和真正意義。
佛陀不是個唯物論者,他不會以色身作為說法的準則,以致於說地獄是一個用銅鍋煮人或煎人的地方,佛陀以「心」為準則。
現在我們想想「四惡道」是什麼意思?
第一是地獄。地獄的意思是焦慮(泰文字義為「灼熱的心」),當人經歷像被火燒烤一樣的焦慮時,當下就化生為地獄眾生,這是「心靈的投生」。身體雖然仍居留人道,但焦慮一生起,心就墮入地獄,如因怕犯錯,或因怕被處罰,或因擔憂威望受損,或由於其他種種原因而產生焦慮,這就是地獄。
第二是畜生。人一生起不應該有的愚癡,就會投生為畜生,例如:不知法和涅槃值得追求,愚癡到不敢接觸或親近佛教,甚至認為若對佛法、佛教感興趣,是種既落伍又怪異的行為,不但小孩這麼想,父母親也這樣,他們盡可能遠離「法」和宗教,這就是愚癡。不管那一種愚癡,只要一生起且被它控制,就等於化生為畜生,它也是「心靈的投生」,這是第二惡道。
第三惡道是餓鬼。是一種長期飢餓的狀態,因為所供應的物品始終無法滿足他的欲望,這是指長期的心靈飢渴,而不是身體的挨餓。例如有人想獲取一千銖,隨後才剛得到一千銖,馬上就想獲取一萬;才剛得到一萬銖,又馬上想獲取十萬;剛得到十萬銖,就想獲取百萬或一億。這是個一直追逐但從未滿足欲望的例子,它有長期飢餓的徵兆,就像腹大如山,口如針眼的餓鬼,因為所吸取的從未滿足他的飢餓感,所以一直是個餓鬼。
與餓鬼恰好相反的是另一種人:他得到十沙丹(註一),就滿足只得十沙丹;得二十沙丹,就滿足只得二十沙丹。但千萬別以為這麼容易知足,就會變得消極,而不再追求,他因為有智慧,知道什麼該做,且用適當的方法依次去做,他總是對所獲得的感到滿足,不但享受追求的快樂而且知足,這樣就沒有長期的飢餓,也就不是餓鬼,以煩惱貪染追求事物的才是餓鬼;依智慧而追求,沒有煩惱貪染,就不是餓鬼,只是做該做的事。
因此,希求滅苦的「欲」不是煩惱貪染。別把「欲」說成愛欲或貪染而誤導別人,愛欲或貪染必定是來自愚癡的「欲」,甚至求證涅槃的「欲」,如果是由於愚癡──瘋狂盲目地追求,而全然無知地修習內觀,就是煩惱貪染,這無知將導致痛苦,因為它充滿執著。反之,如果有人想證涅槃,他如實觀照苦和滅苦之道,且正確、直接、認真地學習內觀,這種想證涅槃的「欲」就不是煩惱貪染,也不是苦。所以,「欲」不全然是煩惱貪染,全看它源自何處,如果源於無明或煩惱,那追求無厭的現象就會像長期飢餓,這樣處在長期飢餓的狀態,我們稱它為化生的餓鬼。
最後的惡道是阿修羅。首先解釋「阿修羅」(asura)這個字:「修羅」(sura)意思是「勇敢」,「阿」(a)意思是「不」,「阿修羅」的意思即是「不勇敢」或「膽怯懦弱」。請大家注意:人一旦沒來由地膽怯,就化生為阿修羅。例如懼怕無害的小蜥蜴、千足蟲或蚯蚓,是不應該的,是一種痛苦,若人常有不必要的恐懼,或憂慮過多而生恐懼,就生為阿修羅。
每個人都怕死,但我們會恐懼死亡是由於自己把真實情況以十萬倍、百萬倍誇大而成的,這種恐懼一直折磨人。人正因為害怕墮地獄,而成為阿修羅,於是就真的每天墮四惡道,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如果我們現在行為正當,不墮入這種四惡道,我們就能確保死後不會墮入刻畫在寺院牆上的四惡道。
這是告訴我們,如果知道佛陀所說的戒禁取結是怎麼一回事,有何用意,就不會再迷信寺院牆上的四惡道了,這種造成混淆的四惡道的迷信說法,是不能契入正道的,由於不知四惡道的真相,使我們每天一再地墮入惡道。
佛教徒最可悲的事是──錯誤地詮釋佛陀的教導,並使用愚癡的方法修行。不必到別處尋找戒禁取結,相信寺院牆上的四惡道就是一種戒禁取結。在經典中曾提到有人模仿牛和狗的行為,佛陀時代印度很盛行那種修行方式,那就是戒禁取結,最近不再有了,但正像他們一樣愚蠢且更不值得的行為確實存在,必須要斷除所有的戒禁取結才能入涅槃流。
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結就入涅槃流、得法眼淨──見法並從愚癡與無知中解脫。
請記住!我們凡夫總有某種程度的無知與愚癡──身見、疑、戒禁取,我們必須向上提昇,超越這三種愚癡以入涅槃流。從這點開始,有個斜坡能便捷地滑向涅槃,就像大石頭沿著山坡滾下。
如果你要熟識涅槃、涅槃流並修證涅槃,你就必須了解:斷除欲貪和瞋恚這更微細的結使之前,必須斷除這三種迷惑和愚癡。
徹底斷除這三種無知──自我中心(身見)、對確定生命目標猶疑不定(疑)、由來已久的習慣性迷信(戒禁取),就入涅槃流。
斷除三結,對世界上每個人不但有價值,而且有功用,這三種無知是不受歡迎的,人只要成功地斷除它們就成為聖人。在這之前他是個傻瓜,是迷惑的人,是低劣的凡夫,根本不是聖人,當斷除了這低劣的層次就提昇為聖人,接著一定會證得涅槃,它們的距離不會太遙遠。
當到達凡夫最高、最好的境界,除了朝向成為須陀洹的途徑之外,沒有其他途徑了,即是進入涅槃流,然後繼續前進流入涅槃,而這就是斷除三結,抵達涅槃流。
導向去除執取、自我中心與愚癡的修行,即是如實照見一切是不值得執著的,因為了知一切都不值得執取,就能斷除猶疑不定、盲目執取和自我中心等惡習。所以,此刻我們就得開始在最適合自己的層次內,作意「不執著」。如果你考試不及格,不必哭,決心再出發且盡己所能;如果你已通過考試,也不必得意忘形,你該明瞭這很平常,這樣就意味著你已稍微了解「不執著」。
當應考時,你應該忘記自己。好好注意!開始答題時,你應該忘記自己,忘記「我」將通過考試或考不及格。考試前,你可以預想如何按照計劃進行以通過考試,但只要你一開始寫,就必須忘記那一切,只有專注(定)分析問題找出答案,空掉通過或失敗的「我」、「我所有」,心就會立刻輕快清淨,快速記起、思考敏捷,所以專注(定)應考會得到好成績。應考時,若應用「空心」或「不執著」的方法,你會得到好成績。
不知利用這技巧的人常會擔憂失敗,他們太緊張而無法回憶學過的內容,無法寫出正確而有條理的答案,結果他們徹底失敗。
另一種人被「我是卓越的,我必定會通過」的想法沖昏了頭,被這種執著沖昏頭的學生也必定考不好,因為他缺乏「空心」。
有「空心」的人,內心沒有「我」、「我所有」介入,所以不會恐慌或過度自信,只有維持專注(定)──自然的力量,完全忘記「自我」而能順利通過考試。就「不執著」、「空心」的成果而言,這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例子。
現在愚蠢和迷惑的人一聽到寺院講堂提到「空」(sunnata)這個字,就解釋成「虛空」或「什麼都沒有」,那是某些團體以唯物論的觀點所作的錯誤詮釋。佛陀所說的「空」是:我們執著為永久實體或「自我」的一切都不存在,雖然,每件事物都仍完整地存在著,如果我們執著,就苦;如果不執著,就不苦了。
世間是「空」的,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執取,我們必須以無執無著的心應對這「空」的世界。如果我們想要些什麼,須以無執無著的心追求,這樣我們會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會使它成為痛苦的來源。
光是誤解「空」這個字,就是個大迷信(戒禁取結),它不但會中斷人的思考,而且是抵達涅槃流的大障礙。所以讓我們正確地、徹底地了解「空」義和其他佛陀所用的字,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可被當成「自我」,所以他說世間是「空」。佛陀曾回答莫伽(Mogha)國王的問題說:「時常觀察世間為『空』,時常觀察世間所包含的一切為『空』。」觀一切為「空」,心會自動放下執著,而不再生起貪、瞋、癡,若能成功地止息貪、瞋、癡,就能成為阿羅漢,如果未達成,必須繼續嘗試,雖然仍是一般凡夫,將只剩下一點點痛苦。只要有「空心」就不會產生痛苦,雖然失去正念時又會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好好守護心,持續地增長、擴充內心的「空」,就能體悟涅槃流,進入佛教的核心。 (註一)一百沙丹(satang)等於一銖。 |
|
「佛陀的遺教是什麼?」
眾所皆知,遺言就是一個人臨終前所交待的話。佛陀臨入滅時,說出最後遺言:「一切因緣和合法,必定敗壞,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
所有事物只是不斷地遷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無常(anicca),不停地變化,無止境地遷流,這樣不斷的遷流,完全無「我」、非「我所有」,大家應自精勤,不要放逸。換句話說,佛陀叮囑我們:別傻!別對事物入迷!別認為有什麼可執著!別輕率地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佛陀所說「不要放逸」的意思。我們應該要時常具足精勤!
且看現代年輕人的問題,他們是多麼地輕率啊!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可愛、可取,執著於愛、執著於恨,到頭來,只有使自己和他人苦惱罷了!這種人沒有遵行佛陀遺言中的教導,辜負生為人身、長於佛教家庭,辜負自己是佛教徒,他們沒有實踐佛陀最後的期許!
我們所有的人,不論老少,正面臨實踐佛陀遺教的處境,不要放逸、不要失念!別糊里糊塗以為事物可執、可取,要常觀世間「我空」、「我所有空」。若我們的心空掉執著,貪、瞋、癡就不會生起,那麼,不論做什麼,都將是人類所能達到最真、最善、最美的,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都消失、結束了,所作皆辦了。
佛陀還給我們最後的一個指示:「去!到處去!去宣揚妙法,初、中、後時法味一如。」這是叮囑我們要去作利他的事。我喜歡把這教導詮釋成:佛陀囑咐我們都去教導「無執無著」──初級的對孩童說,中級的對成年人說,高級的對即將了悟無上法的人說,此外別無可說了。
佛陀只教導「無執無著」,這個教法可以依不同的層次教導小孩、中年人和老人。或者也可用另一種方式來了解:為得現世人間的利益而說法是低層次的;為得他方世界的利益而說法是中級的;最終極的是為得超越世間的無上利益而說法。全部的教義精華可被歸納成:由於無執無著而不苦。因此空掉「我」、「我所有」而無執無著,是最重要的教誨。
請各位好好記住一個宣說全部「法」的字──「空」(sunnata),它是佛教的核心與精髓。人因心不「空」而破戒;因心不「空」而沒有禪定;因心不「空」而沒有智慧。
佛陀有「空心」,「空心」正是佛陀的特性;「法」也是「空」──解「空」、行「空」、證「空」,「究竟空」即涅槃;僧伽是隨佛修行以到達「空心」的一群人,佛、法、僧歸納起來就是個「空」字。
因為空掉煩惱、執著,而能持戒清淨;當到達「空心」,沒有煩惱時,就能到達圓滿的定;當了悟世間一切皆空,不再有任何執著,就有了究竟的智慧。道、果、涅槃是有次第地了悟「空」直到「究竟空」;施、戒、皈依、定、慧、道、果與涅槃──全部都可歸結為「空」。
這說明佛陀為何這麼說:「『空』是我所教,沒有談及『空』是他人的教導,是後期弟子為音韻和諧所湊成的非正軌教導。一切如來所說素呾答(suttanta)義理奧妙深遠,為超越世間之法,與『空』相應。」這是如來所說的法。相反地,「任何(自稱的)素呾答(suttanta),縱使辭藻華麗、音韻和諧,與『空』不相應,即非如來所說法。」有這兩種素呾答(suttanta)的說法,與「空」相應的是如來的說法,與「空」不相應的是後期弟子的說法。
佛陀認為「空」和「空相應法」為佛教真正的本質。因此他說:「當『空』的教義失落,人們不再關心『空』時,佛法的精髓就會消失。」(泰本巴利藏第16冊,311頁)。
這很像古代陀舍羅訶(Dasaraha)國王代代相傳的鼓,當它漸漸磨損、毀壞,長期一次次補綴整修,直到最後全由新的材料組成,它真正的實質就消失殆盡了!
當比丘不再重視那原是他們應該去解、去行的「空相應法」時,原始佛教的本質就可說已經完全消失,除了後代弟子所說新的內容,沒有留下什麼,那就像鼓的遭遇一樣。請去讀讀看!想一想!佛陀叮嚀我們要宣揚「無執無著」的微妙法,而且「初、中、後時,法味一如」,但是──
現在佛教所呈顯的是什麼風貌?
它像原本的老鼓,或只是由新材料補綴而成的新鼓?
我們只要觀察人是否關心「空」和修習「空」,自己就可找到答案了。這些是佛陀的遺教,精勤修行,宣揚這教法(空相應法),並藉著學習「空」,修復已毀壞的材料,讓它重現生機。大家一定要自己去挖掘,去研討,去學習,直到重新明白(空相應法),這才可以說已經恢復它的實質了。 |
|
為了便於了解與記憶,我們用區分小節及引用原文的方式,概說了佛陀的教誨。我希望各位同學能記得前面討論的重點,只要將列舉的根本義理銘記在心,將來不論遇到什麼問題,這些義理都可當作判斷抉擇的普遍原則。佛陀曾說,如果有疑問,就把這問題與普遍原則比較。如果不符合普遍原則,就別理它,因那不是佛陀的教誨,是說的人弄錯了,是老師教錯了,即使他宣稱親聞於佛陀,一個字也不要相信!如果不符合普遍原則,也就不符合「法」和「律」,那麼就別理睬它,別把它當作佛陀的說法!
佛陀的教法是「空相應法」,即是無執、無著、空、無我──什麼都只是元素罷了,而不是「眾生」、「人」、「主體」、「我」、「你」、「他」。
在我所住的鄉下地區,人們曾有個習慣,就是在入寺院出家的第一天,必須學會這段巴利經文:
這些只是自然的元素,永無休止地隨緣生起(Yatha
paccayam pavattamanam dhatumattamevetam),
只是「界」(元素)而已(Dhatumattako),
不是「有情」(Nissatto),
不是個人的生命(Nijjavo),
沒有實質的「我」(Sunno)。
在他們住進寺院要出家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學習這段經文,那時,他們還沒學習如何禮佛、唱誦、作早晚課,也還沒學習出家受戒儀式。換句話說,這是具智慧的制度,從入寺院求出家的第一天,傳授他們佛法的核心。
這慣例是否還存在,我不知道;求出家的人是否了解這段經文,我也不知道;但這個慣例的設想非常了不起。在出家的第一天傳授佛教的核心──這些只是自然的元素,永無休止地隨緣生起,只是界(元素)而已,不是有情,不是個人的生命,沒有實質的「我」──在他們到寺院的第一天就接受這些教導。但他們的後代讓這個慣例消失了,當人們不再了解「空」,以致原始的佛教不再留存時,該怪誰呢?
我希望這次演講能激勵有善根的各位,好好想一想,以助佛教的復興和延續。 為了世界的和平、安樂,請忘掉「自我」吧! |
| 法音叢書 1 《一問一智慧》 |
|
著者—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 譯者—香光書鄉編譯組
翻譯:釋見憨、釋見澈、釋見可 審校:曦比丘 二版審校:釋見燾 發行人—釋見豪(葉昭香)
出版者—財團法人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附設香光書鄉出版社 網址—http://www.gaya.org.tw 地址—嘉義市600文化路820號
電話—(05)2325165 連絡處—嘉義縣竹崎鄉604內埔村溪州49-1號 電話—(05)2542134轉
807 傳真—(05)2542495
E-mail: budhpush@seed.net.tw 法律顧問—張雯峰律師.奚淑芳律師 美術設計—唐亞陽 承印者—台欣彩色製版有限公司
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元月初版、中華民國九十年二月二版
行政院新聞局局版臺業字第五五四七號
◎本書經泰國法施基金會授權翻譯,未經本社同意,請勿翻印。
本書若有倒裝、缺頁、損污,請寄回更換。 ISBN 957-8397-09-7(平裝)
|
|
佛使尊者在原來的講演中,有提供泰本巴利藏的相關資料,我們N這些出處翻譯如下,以供有興趣的讀者作進一步的參考,並依書中問題的編碼排序:
1=《中部》,第二十二蛇喻經【《漢譯南傳》第9冊,184頁】。
3=《中部》,第三十七愛盡小經【《漢譯南傳》第9冊,340頁】。
5=《增支部》,四集,赤馬品第四十五經【《漢譯南傳》第20冊,84頁】。
6=《中部》,第二十二蛇喻經【《漢譯南傳》第9冊,184頁】。
7=《相應部》,預流相應,第六有慧品,第三達摩提那【《漢譯南傳》第18冊,291頁】。
8=《相應部》,道相應,第一無明品之第七【《漢譯南傳》第17冊,125頁】。
9=《增支部》,五集,戰士品之七十九【《漢譯南傳》第21冊,126頁】。
10=《中部》,第三十五薩遮迦小經【《漢譯南傳》第9冊,307頁】。
11=《增支部》,三集,大品之六十五【《漢譯南傳》第19冊,268頁】。
12=《增支部》,三集,等覺品之一○三【《漢譯南傳》第19冊,372頁】。
13=《中部》,第一三七「六處分別經」【《漢譯南傳》第12冊,220頁】。
14=《增支部》,三集,天使品之三三【《漢譯南傳》第19冊,196頁】。
《增支部》,四集,業品之二三四【《漢譯南傳》第20冊,379頁】。
15=《增支部》,三集,人品之二二【《漢譯南傳》第19冊,176頁】。
16=《增支部》,四集,故思品之一八○【《漢譯南傳》第20冊,278頁】。
17=《增支部》,三集,婆羅門品之五六【《漢譯南傳》第19冊,231頁】。
18=《增支部》,四集,優樓比螺品之二一【《漢譯南傳》第20冊,37頁】。
19=《如是語經》,三集,第五品之三【《漢譯南傳》第26冊,265頁】。
20=《長部》,大品,十六大般涅槃經【《漢譯南傳》第7冊,21頁】。
21=《經集.彼岸道品》之序偈【《漢譯南傳》第27冊,273頁】。
22=《中部》,第一二一空小經【《漢譯南傳》第12冊,89頁】。
23=《無礙解道.俱存品》第十空論【《漢譯南傳》第44冊,89頁】。
《正法光明》第一部(SaddhammappajjotikA
Part I,為《義釋》之註)。
24=《無礙解道.慧品》第九正觀論【《漢譯南傳》第44冊,152頁】。
25=《增支部》,九集,大品之三六【《漢譯南傳》第24冊,93頁】。
26=《增支部》,九集,大品之四一【《漢譯南傳》第24冊,115頁】。
27=《增支部》,九集,般闍羅健品之五一【《漢譯南傳》第24冊,139頁】。
《增支部》,七集,無記品之五二【《漢譯南傳》第22冊,266頁】。
28=《中部》,第六十五跋陀利經【《漢譯南傳》第10冊,202頁】。
30=《長部》,大品,十六大般涅槃經【《漢譯南傳》第7冊,21頁】。
32=《自說經》,第七品小品之一與二【《漢譯南傳》第26冊,148頁】。
《增支部》,七集,無記品之五三【《漢譯南傳》第22冊,270頁】。
35=《中部》,第八十六鴦掘摩經【《漢譯南傳》第11冊,104頁】。
37=《如是語經》,一集,第三品之七【《漢譯南傳》第26冊,195頁】。
38=《增支部》,九集,師子吼品之二○【《漢譯南傳》第24冊,51頁】。
39=《如是語集》,第三集,第四品之四【《漢譯南傳》第26冊,252頁】。
45=《長部》,大品,十六大般涅槃經【《漢譯南傳》第7冊,21頁】。
(註)此中之《漢譯南傳》為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之簡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