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hammaTalks.net | |
經文段落選譯 |
|
|
[編譯]良稹
|
|
|
爲何相争?
爲己爲人修持者最崇高
何謂妄見,何謂正見?
見[觀念]的危險 佛陀對世界的定義
...... (incomplete) 爲何相争? 婆羅門阿羅摩南達走近大迦旃延尊者, 與他互致友好問候, 接著問他:迦旃延大師, 爲什麽剎帝利[貴族武士]與剎帝利相争、婆羅門與婆羅門相争、家主與家主相争?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感官欲樂、流連於感官欲樂、執取於感官欲樂、沈溺於感官欲樂、迷戀於感官欲樂、緊抓住感官欲樂, 致使剎帝利與剎帝利相争、婆羅門與婆羅門相争、家主與家主相争。 迦旃延大師, 爲什麽沙門與沙門相争?
婆羅門, 是因爲粘著於觀念[見]、流連於觀念、執取於觀念、沈溺於觀念、迷戀於觀念、緊抓住觀念, 致使沙門與沙門相争。 世尊許可之後, 帝釋天王向他發出第一問:衆生盡管心想願我們遠離敵對、遠離暴力、遠離爭鬥、遠離惡意、遠離有敵意者', 然而親愛的世尊, 諸天、人類、修羅、龍族、乾踏婆等衆生是受何等束縛, 仍生活在敵對、暴力、爭鬥、惡意、有敵意者之中? 如此, 帝釋天王向世尊發出了第一問, 世尊受問後, 答:諸天、人類、修羅、龍族、乾踏婆等各類衆生, 受嫉妒與吝啬的束縛, 這就是爲什麽他們──盡管心想:願我們遠離敵對、遠離暴力、遠離爭鬥、遠離惡意、遠離有敵意者 ',──却仍生活在敵對、暴力、爭鬥、惡意、及有敵意者之中。 世尊在帝釋天王發問之後, 如此作答。帝釋對世尊之言隨喜、贊歎:是這樣啊, 世尊, 是這樣啊, 善逝者。谛聽世尊的解答, 如今我的疑惑斷除了, 我的不解克服了 。 接著, 帝釋天王隨喜、贊歎世尊之言後, 再對他發問:不過, 親愛的世尊, 什麽是嫉妒與吝啬的因, 什麽是它們的緣、什麽生起它們、什麽是其由來? 當什麽存在時它們才出現? 當什麽不存在時它們也不見? 嫉妒與吝啬以愛厭爲因, 以愛厭爲緣、從愛厭而生、以愛厭爲由來。當愛厭存在時它們就出現。當愛厭消失時, 它們也不見。 不過, 親愛的世尊, 什麽是愛厭的因、什麽是它們的緣、什麽生起它們、什麽是其由來? 當什麽存在時它們才出現? 但什麽不存在時它們也不見? 愛厭以欲求爲因、以欲求爲緣、從欲求而生、以欲求爲由來。當欲求存在時它們就出現, 當欲求消失時它們也不見。 不過, 親愛的世尊, 什麽是欲求的因、什麽是它的緣、什麽生起它、什麽是其由來? 當什麽存在時它才出現? 但什麽不存在時它也不見?" 欲求以設想爲因、以設想爲緣、設、以設想爲由來。當設想存在時它們就出現, 當設想消失時它們也不見。"
DN21 (長部, 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喬達彌,你了解的素質(dhammas)中,這些素質趨向欲求、非趨無欲;趨向束縛、非趨解縛;趨向堆積、非趨褪脫;趨向自大、非趨謙虛;趨向不滿、非趨滿足;趨向糾纏、非趨退隱;趨向懶惰、非趨勤奮;趨向沈贅、非趨輕松: 你可以確認這不是法(Dhamma),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
至於你了解的素質中,這些素質趨向無欲、非趨欲求;趨向解脫束縛、非趨束縛;趨向褪脫、非趨堆積;趨向謙虛、非趨自大;趨向滿足、非趨不滿;趨向退隱、非趨糾纏;趨向勤奮、非趨懶惰;趨向輕松、非趨累贅:
你可以確認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 優波離,你了解的素質中,這些素質不趨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止息、甯靜、直觀智、自覺醒、也不趨向解脫: 你可以確認:這不是法,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
至於你了解的素質中,這些素質趨向徹底的厭離、無欲、止息、甯靜、直觀智、自覺醒、解脫:
你可以確認: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
佛陀: 有這樣的情形,跋羅陀瓦伽,有一位比丘依靠某個村鎮生活。後來有個家主或家主之子去看他,針對三類心理素質──源於貪、嗔、癡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於貪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盡管他無知,會說我知,盡管他無見,會說我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他藉著觀察,了解了: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於貪的素質 他的身業、語業並無貪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這樣的法,貪者輕易不可能傳授。 針對源於貪的素質作了觀察,了解這位比丘是純淨的,接著,他針對源於嗔的素質 源於癡的素質,作觀察: 這位尊者可有任何源於癡的素質,當他的心爲之左右時,盡管他無知,會說我知,盡管他無見,會說我 見;或者他勸人行事,結果卻對那人造成長遠的傷害與苦痛? 他藉著觀察,了解了: 這位尊者並無這類源於癡的素質 他的身業、語業並無癡意。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這樣的法,癡者輕易不可能傳授。
針對源於癡的素質作了觀察,了解這位比丘是純淨的,接著,他對他有了信心。他升起了信心,便去拜訪他、親近他。親近他時,注意聽。注意聽時,他聽見了法。聽見法,他記住了法。記住法,他深解法義。深解法義,他藉思索法義而認同。藉思索法義達成認同,他升起願望。隨著願望升起,他有決心。有決心,他作辨析[巴利直譯爲:
稱量,比較]。辨析時,他精進。隨著精進,他同時既親身證法、又以明辨親眼見法。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1]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藉著共同生活,一個人的戒德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2]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藉著交往,一個人的純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3]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這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卻不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巴利文字面意義爲自我狀態)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哀傷、悲痛、歎息、捶胸、痛心。再者,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則觀想:一起生活在世上時就是那樣。有了個體觀念時就是那樣。活在世上,有個體觀念時,這八個世態跟著世界轉,世界又跟著這八個世態轉:得、失、貴、賤、臧、否、樂、苦。失去親人、失去財富、失去健康,他不哀傷、悲痛、歎息,不捶胸、痛心。 藉著逆境,一個人的忍耐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 [4]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是這樣說的。是指哪方面而說?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混淆。爲什麽?他的言談並非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不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遲鈍、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小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小魚,而非大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遲鈍、混淆。 再者,有這樣的情形,某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爲什麽?他的言談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推測、微妙、有智者親證。他能夠宣講法義、傳授它、描述它、提出它、揭示它、解說它、闡明它。他不遲鈍、不混淆。正如一個眼力好的人站在湖邊看見一條大魚浮起,他會想:從這條魚的浮起、從泛起的波紋、從速度來看,是條大魚,而非小魚。同樣,一個人與另一人討論,因此了解:此人如此發問。從他應用推理的方式、從他討論問題的方式來看,他有明辨、不遲鈍。
藉著討論,一個人的明辨才爲人所知,且只有經長期而非短期、爲專注而不疏忽者,爲有明辨而不糊塗者所知。
是這樣說的。是指這方面而說。
純陀,一位自身尚陷泥沼者,把他人拉出泥沼是不可能的。然而,純陀,一位自身未陷泥沼者,把他人拉出泥沼,是可能的。
純陀,一位不能自制、不能自律、未曾滅盡[貪欲]者,使他人自制、自律,令其滅盡[貪欲],是不可能的。然而,純陀,一位自制、自律、滅盡[貪欲]者,使他人自制、自律,令其滅盡[貪欲],是可能的。 爲己爲人修持者最崇高 比丘們,世上存在這四類人。哪四類? 既不爲己也不爲人修持者; 爲人但不爲己修持者; 爲己但不爲人修持者; 爲己亦爲人修持者。 [1]如一根來自火葬堆的木條──兩頭燒焦、中間爲汙糞覆蓋──村落、野外皆不能用於取火,我告訴你們,這個比喻指那既不爲己也不爲人修持者。 [2]爲人但不爲己修持者在兩者中更爲崇高、精純。 [3]爲己但不爲人修持者在三者中最爲崇高、精純。 [4]爲己亦爲人修持者在四者中最重要、最突出、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正如從奶牛得牛奶; 從牛奶得凝乳; 從凝乳得黃油; 從黃油得酥油; 從酥油得酥奶油; 這其中,酥奶油堪稱最突出──同樣地,這四類人中,爲己亦爲人修持者最突出、最重要、最卓越、最崇高、至上。 此爲世上存在的四類人。
AN IV 95 (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依法修持法、了解法、了解法義的兩人之間──一位既爲自己、也爲他人的福利而修,一位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福利而修──那位只爲自己、不爲他人福利而修者,當爲此受批評,那位既爲自己、也爲他人福利而修者,當爲此受稱贊。
無論利益他人之事何等重大,
Dhp 166 (法句經,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教誡波羅提木叉偈(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他首先自立於正善,
Dhp 158 (法句經,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遠離愚人、親近智者 如果你得到一位成熟的伴侶,
一位端正、睿智的同道, 與他同行,
愉悅、念住。
一位端正、睿智的同道, 如一位國王抛棄他的王國,
如一頭野象離開他的象群。
由一位巧匠精心打造,
如一頭犀牛獨自遊蕩吧[1]。
胡言與相罵在所難免, 如一頭犀牛獨自遊蕩吧。 中譯注[1]本句爲經中重複出現的疊句。直譯爲: 如一只犀牛角獨自遊蕩,此處按照英文意譯,英譯者在注解中提醒讀者,犀牛的獨角強化了獨行者的形象。 Sn 1.3(小部經集,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關於外在因素,對於一位正在訓練中、尚未證得心的目標、繼續追求解脫束縛這個殊勝安甯的比丘,我未見其它單一因素的作用,勝於可敬的友誼[善知識]。一位比丘與可敬的人們爲友,得以遣除不善巧素質、培養善巧素質[善法]。
一位比丘與可敬的人們爲友,
正確的專注,
比丘們,在此,一位聖弟子──如此離貪、離嗔、離癡、警覺、堅定──以滿懷善意(慈)的覺知,連續朝第一個方向[東方]、又朝第二、第三、第四個方向傳送。 如此,他以滿懷慈愛的覺知,連續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萬物的宇宙各處、各方傳送: 充沛、寬廣、無量、無敵意、無惡意。 他連續以滿懷同情(悲)的覺知,朝著第一個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個方向傳送。 如此,他以滿懷同情的覺知,連續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萬物的宇宙各處、各方傳送: 充沛、寬廣、無量、無敵意、無惡意。 他連續以滿懷隨喜(喜)的覺知,朝著第一個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個方向傳送。 如此,他以滿懷隨喜的覺知,連續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萬物的宇宙各處、各方傳送: 充沛、寬廣、無量、無敵意、無惡意。
他連續以滿懷平等(舍)的覺知,朝著第一個方向、又朝第二、第三、第四個方向傳送。
如此,他以滿懷平等的覺知,繼續朝上、朝下、周遭,朝包容萬物的宇宙各處、各方傳送: 充沛、寬廣、無量、無敵意、無惡意。
純陀,淨化身業有三種方式、淨化語業有四種方式、淨化意業有三種方式。 那麽,如何以三種方式淨化身業?有這樣的情形,某人戒殺生、離殺生。他爲了一切衆生的福祉,放下棍、放下刀,s謹慎、仁慈、有同情心。他戒不予而取、離不予而取。他不以盜賊的方式,在村中野外,拿走屬於他人、未曾贈與之物。他戒不當性事、離不當性事。對有父母、兄弟、姐妹、親戚的監護、有法庇護[指出家人]的人,對有丈夫的、服刑役的、另有男子贈花爲冠的人,他不與之行任何性事。此謂如何以三種方式淨化身業。 那麽,如何以四種方式淨化語業?有這樣的情形,某人戒謊言、離謊言。當他被鄉鎮集會、團體集會、家族集會、行業集會、或王家集會征召,若他被要求作證:來吧,善男子,講你所知的事,其時他若不知,就說我不知。他若知,就說我知。他若不曾見,就說我不曾見。他若見過,就說我見過。如此,他不爲己爲人、爲任何獎賞而故意說謊。他戒謊言、離謊言。他說真話、堅持真相、堅定可靠、不欺騙世界。他戒饞言、離饞言。他在此處聽見的,不在彼處講,爲了不離間彼處與此處之人。他在彼處聽見的,不在此處講,爲了不離間此處與彼處之人。如此,他團結彼此分裂者,鞏固相互聯合者。他愛好和睦、喜好和睦、樂於和睦,言語間制造和睦。他戒辱罵、離辱罵。他的言辭悅耳、慈愛、進入人心、有禮、令衆人寬心愉悅。他戒閑談、離閑談。他的言談應時、符合實際、循照目標、法與律。他的言談值得珍視、及時、合理、謹慎、關乎目的。此謂如何以四種方式淨化語業。 那麽,如何以三種方式淨化意業?有這樣的情形,某人不貪。他不貪他人所有,想著: 啊,那個屬於他人的可以成爲我的!他無惡意、內心堅定、不受敗壞。(他想)願這些生靈離敵意、離壓迫、離困難,願他們平安照顧自己。他有正見,看事物的觀點不扭曲:有布施、有供養、有奉獻。善行惡行有果有報。有此世來世。有父母。有生靈自發輪回;有僧侶沙門,藉正行正修,在自知親證之後,宣說此世來世。此謂如何以三種方式淨化意業。 純陀,此謂十善業道。
AN
X176 (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那麽,何謂妄見? 無布施、無供養、無奉獻。善業惡業無果無報。無此世來世、無父母、無自行輪回的衆生; 無僧侶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親證之後,宣說此世來世。 此謂妄見。 那麽,何謂正見? 我告訴你們, 正見有兩類: 有有漏的正見,支持功德、集獲緣起; 有無漏的聖正見,無漏、超世、爲道支之一。 那麽,何謂有漏、支持功德、集取緣起的正見? 有布施、有供養、有奉獻。善業惡業有果有報。有此世來世、有父母、有自行輪回的衆生; 有僧侶行者,藉正行、正修,自知、親證之後,宣說此世來世。 此謂有漏、有功德、趨向緣起集取的正見。
那麽,何謂無漏、超世、爲聖道道支的正見? 一位聖道修習者,其心入聖、其心無漏、聖道具足時的明辨、明辨根、明辨力、擇法覺支與正見道支。此謂無漏、超世、爲聖道道支的正見。
[迦旃延:] 世尊,人們說,正見、正見, 到什麽地步,才有正見?
SN XII 15(相應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比丘們,何爲信根?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有信心,堅信如來的覺醒:世尊確是一位尊貴者、正自覺者、明行足、善逝者、世間解、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世尊。 比丘們,此謂信根。 那麽,何爲精進根?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勤奮精進,遣除不善巧的心理素質,培養善巧的心理素質。他穩步、踏實地努力,在培養善巧心理素質方面不逃避責任。他發願、努力、勤奮、持恒、專心,不令未升起的不善巧素質升起 令已升起的惡劣與不善巧素質得以棄絕 令未升起的善巧素質升起 令已升起的善巧素質得以維持、不混淆、增進、擴大、發展、圓滿。此謂精進根。 那麽,何爲念根?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有念住、細致入微、即便長久之前的所行所言也能夠記憶、回憶。他連續專注於身體本身──精勤、警覺、念住──平息對世界的貪與憂。他連續專注於感受本身 連續專注於心本身 連續專注心理現象[法]本身──精勤、警覺、念住──平息對世界的貪與憂。此謂念根。 那麽,何爲定根?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把目標對准遠離,達到入定、達到一心。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心態,進入、安住於初禅: 由遠離升起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隨著尋想與評量的平息,他進入、安住於第二禅那:有喜有樂,覺知融彙起來,放下了尋想與評量──達到內在的確定。隨著喜的消退,他保持甯靜、有念住、有警覺、敏感於樂。他進入、安住於第三禅那,對此聖者們宣稱 甯靜、念住,他有愉快的居留處。 隨著樂與痛的放棄,如前期喜與苦的消退,他進入、安住於第四禅那:甯靜與念住達到純淨,既無樂、又無痛。此謂定根。 那麽,何爲明辨根?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一位聖者的弟子,擁有明辨生滅的能力,他有明辨──尊貴、透徹、導致苦的正確止息。他如實明辨: 這是苦 這是苦因 這是苦的止息 這是苦的止息之道。 此謂明辨根。
SNXLVIII.10
(相應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五根見於何處?
此爲四種修持模式。哪四種? 修持苦、直悟慢; 修持苦、直悟快; 修持樂、直悟慢; 修持樂、直悟快。 何爲修持苦、直悟慢?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天性欲望強烈,他不斷經受由欲望而起的苦。或者,天性嗔恨強烈,他不斷經受由嗔恨而起的苦。或者,天性癡迷強烈,他不斷經受由癡迷而起的苦。他的五根──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明辨根的存在形式微弱。因其微弱,他僅能緩慢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論藏指成就聖道的定力]。此謂修持苦、直悟慢。 何爲修持苦、直悟快?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天性欲望強烈 天性嗔恨強烈 天性癡迷強烈,他不斷經受由癡迷而起的苦。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敏銳。因其敏銳,他快速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苦、直悟快。 何爲修持樂、直悟慢?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天性欲望不強 天性嗔恨不強 天性癡迷不強,他不常經受由癡迷而起的苦。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微弱。因其微弱,他僅能緩慢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樂、直悟慢。
何爲修持樂、直悟快? 有這樣的情形,某人天性欲望不強
天性嗔恨不強
天性癡迷不強,他不常經受由癡迷而起的苦。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敏銳。因其敏銳,他快速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樂、直悟快。 此爲四種修行模式。哪四種? 修持苦、直悟慢; 修持苦、直悟快; 修持樂、直悟慢; 修持樂、直悟快。 何爲修持苦、直悟慢? 有這樣的情形, 一位比丘連續專注於色身的不淨。感知食物的可厭與世界的不樂,他連續專注於一切造作的無常。對死亡的感知在他內心確立起來。他憑借初學者的五種力量──信力、良知力、關注力、精進力、明辨力──而安住,但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微弱。因其微弱,他僅能緩慢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苦、直悟慢。 何爲修持苦、直悟快?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連續專注於色身的不淨 連續專注於一切造作的無常。對死亡的感知在他內心確立起來。他憑借初學者的五種力量 而安住,但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敏銳。因其敏銳,他快速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苦、直悟快。 何爲修持樂、直悟慢? 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 進入、安住於第一禅那 第二禅那 第三禅那 第四禅那。他憑借初學者的五種力量 而安住,但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微弱。因其微弱,他僅能緩慢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樂、直悟慢。 何爲修持樂、直悟快? 有這樣的情形, 一位比丘 進入、安住於第一禅那 第二禅那 第三禅那 第四禅那。他憑借初學者的五種力量 而安住,但他的五根 的存在形式敏銳。因其敏銳,他快速成就趨向滅漏的直悟。此謂修持樂、直悟快。
此爲四種修持模式。
賢友,何爲初禅? 賢友,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心態進入、安住於第一禅那: 由遠離而生起了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此謂初禅。 初禅之中有多少因素[或譯支]? 初禅之中有五因素。有這樣的情形,一位已具備初禅五因素的比丘,生起了尋想、評估、喜、樂與心一境。初禅有五因素,即是如此。
初禅之中離棄了多少因素? 擁有了多少因素? MN43(中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因此,比丘們,我教了你們新業與舊業、業的止息、趨向業的止息之道。凡是一位導師爲著弟子的福利、出于對他們的慈悲應做之事,我已爲你們做了。那裏有樹樁;那裏有空靜處。比丘們,去修禅那。不要失慎。不要以後有悔。這就是我們對你們的告誡。 [佛陀:]有五件做法,即時即地會産生兩種果報。哪五件?信念、好感、不破壞傳統、類比推理、藉思考達成同感。正是這五件做法,即時即地會産生兩種果報。不過有些事雖然人們堅信,卻是空洞、空虛、虛假的。有些事雖然人們並不堅信,卻是真實、事實、無誤的。有些事雖然人們極有好感 有些事確非破壞傳統 有些事人們雖多方推理 有些事人們雖多方思索,卻是空洞、空虛、虛假的。有些事人們並不反複思索,卻是真實、事實、無誤的。一位護衛真理的有識之士,不適於得出這樣絕對的結論:只有這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 [伽巴提迦·跋羅陀瓦伽:]但是,喬達摩大師,到什麽地步,一個人才能護衛真理?我們請教喬達摩大師關於真理的護衛。 [佛陀:] 如果一個人有信念,他說這是我的信念這話就護衛了真理。但是他不至於得出只有這是真的,其它毫無價值 這樣的絕對結論。跋羅陀瓦伽,到了這個地步,就是對真理的護衛。到了這個地步,他就護衛了真理。我把它稱爲對真理的護衛。但這還不是對真理的覺醒。
MN95 (中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你們見到某人生活潦倒、困苦時,當作此結論:我們,在那段漫長的時間裏,也有過與此同樣的經曆。'
爲什麽?
從不可追解的起始,便有了輪回。盡管衆生受無明蒙蔽、受渴求束縛,流轉輪回不止,起點卻不明顯。你們經曆苦、經曆痛、經曆失卻、充斥墳地,已如此長久對於一切造作足以升起厭離、足以升起無欲、足以期望解脫。 你們見到某人生活幸福、富足時,當作此結論:我們,在那段漫長的時間裏,也有過與此同樣的經曆。'
爲什麽?
從不可追解的起始,便有了輪回。盡管衆生受無明蒙蔽、受渴求束縛,流轉輪回不止,起點卻不明顯。你們經曆苦、經曆痛、經曆失卻、充斥墳地,已如此長久對於一切造作足以升起厭離、足以升起無欲、足以期望解脫。
遊方者婆蹉衢多坐於一邊後,對世尊說: 喬達摩尊者,我'存在麽?此話說出後,世尊靜默不語。 那麽,我'不存在麽?再一次,世尊靜默不語。 遊方者婆蹉衢多離座而去。 遊方者婆蹉衢多離開不久,阿難尊者對世尊說: 世尊何以不答遊方者婆蹉衢多之問? 阿難,遊方者婆蹉衢多發問後,我若答我'存在,便是認同主張永恒論[或譯常見,原注: 即存在一個永久靈魂] 的僧侶行者。我若 答我'不存在,便是認同主張斷滅論[ 原注: 即死亡爲體驗的湮滅] 的僧侶行者。我若 答我'存在,是否隨順諸法非我之智的升起? 世尊,不會。
我若
答我'不存在,已經混淆的婆蹉衢多將更混淆:我曾經有過的我,現在不存在了?' 如來對世間已徹底覺悟。如來已與世間脫離。如來對世間之起源已徹底覺悟。如來對世間之止息已徹底覺悟。如來已實現了世間的止息。如來對世間的止息之道已徹底覺悟。如來已長養了世間的止息之道。 凡此世間一切──與其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平民──如來已見、已聞、已感受、已認知、已達到、已證得、已用心思索、對之徹底覺悟。因此,他被稱爲如來。 從如來(Tathagata)徹底覺醒、達到正自覺醒之夜起,直到他徹底涅槃(=解脫)、達到無余般涅槃那夜爲止,凡如來所言、所論、所釋,皆如是(tatha)無它。因此,他被稱爲如來。 如來是行如(tathaa)其所言教者,是言教如其所行者。因此,他被稱爲如來。 在此世間──有其天神、摩羅、梵天、世代的沙門、婆羅門、王子、平民──如來乃是不可征服的勝者、見一切者、大神通力者。因此,他被稱爲如來。 Iti112(如是語,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接著,薄伽梵(臨終前)對阿難尊者說: 阿難,這娑羅雙樹之花非時而盛開,紛撒、散落、點綴如來之身,以示崇敬。天界的曼陀羅花自空飄落 天界的檀香屑自空灑落 天界的音樂自空奏起 天界的歌聲自空頌起,以示崇敬。然而這不足以表達對如來的崇拜、致敬、尊敬、崇仰、禮敬。那些繼續如法修持、繼續善巧修持、奉法生活的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才是以最高的敬意表達對如來的崇拜、致敬、尊敬、崇仰、禮敬者。因此你們必須訓練自己: 我們要繼續如法修持、我們要繼續善巧修持、我們要奉法而活。你們應當那樣訓練自己。 DN16(長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尊者阿難教導如何滅除色欲 一時,尊者阿難住舍衛城附近的祇樹給孤獨精舍。他於清早身著袈裟,手持僧缽與外袍,以尊者婆耆沙爲侍者,一同前往舍衛城托缽。當時,尊者婆耆沙(對獨身生活)升起不滿; 他的心爲色欲侵入。於是他對尊者阿難說了以下此偈:
以官感色欲,我在燃燒; SN 8.4(相應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佛陀教導布薩八戒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舍衛城附近的東寺彌诃羅母堂[1]。爾時彌诃羅之母毗沙卡往詣薄伽梵,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薄伽梵對彌诃羅之母毗沙卡說: 毗沙卡,修持布薩八戒,有大果報、大利益、大榮耀、大光明。那麽,毗沙卡,如何修持布薩八戒,有大果報、大利益、大榮耀、大光明? 在此,毗沙卡,聖者的弟子如此思維: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殺生、戒殺生。他們已放下杖、放下刀,爲著一切有情的福利,謹慎、仁慈、有同情心。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殺生、戒殺生。我放下杖、放下刀,爲著一切有情的福利,謹慎、仁慈、有同情心。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一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不予而取、戒不予而取。他們只取所予、只受所予; 非以竊取而生,而是清淨而活。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不予而取、戒不予而取。我只取所予、只受所予; 非以竊取而生,而是清淨而活。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二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性事,操行貞潔,安住離欲,戒除村俗之人的性事。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性事,操行貞潔,安住離欲,戒除村俗之人的性事。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三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妄語、戒妄語。他們講真語、不離真語,堅定、可靠。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妄語、戒妄語。我講真語、不離真語,堅定、可靠。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四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戒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戒導致失慎的蒸餾發酵的醉品。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五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一時而食[2],戒夜間進食、離非時而食。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一時而食,戒夜間進食、離非時而食。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六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戒歌舞、音樂、觀看演藝、佩戴花環、以芳香與美容品美化自己。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戒歌舞、音樂、觀看演藝、佩戴花環、以香水與美容品美化自己。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七戒。 [他想:]終其一生,阿羅漢們離高廣華麗的床與座、戒高廣華麗的床與座。他們以簡陋的床具或草鋪臥於低矮之處。今天我也在這一日一夜之中,離高廣華麗的床與座、戒高廣華麗的床與座。他們以簡陋的床具或草鋪低矮而臥。以阿羅漢爲楷模,藉修此戒,我持守布薩。' 這是修持的第八戒。 毗沙卡,正是如此修持布薩八戒,有大果報、大利益、大榮耀、大光明。有多大的果報、多大的利益、多大的榮耀、多大的光明? 毗沙卡,假定某人君臨、統轄、坐鎮充滿七種寶藏的這十六個大國──即,鴦伽國、摩竭陀國、迦屍國、拘薩羅國、拔祇國、末羅國、支提國、盤沙國、拘樓國、般闇羅國、婆蹉國、蘇羅西那國、阿梭迦國、阿般提國、鍵陀羅國、劍洴沙國: 如此仍不值這布薩八戒的十六分之一。爲什麽? 人間的帝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毗沙卡,人間五十年,是四大王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五百天年,爲四大王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四大王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毗沙卡,人間一百年,是三十三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一千天年,爲三十三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三十三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毗沙卡,人間兩百年,是夜摩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兩千天年,爲夜摩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夜摩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毗沙卡,人間四百年,是兜率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四千天年,爲兜率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兜率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毗沙卡,人間八百年,是化樂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八千天年,爲化樂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化樂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毗沙卡,人間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天神的一晝夜。如此三十晝夜爲一月。如此十二月爲一年。如此一萬六千天年,爲他化自在天天神的壽命。某位男子或女子修持布薩八戒,身壞命終時,就有可能投生於他化自在天的天神之中。毗沙卡,有指於此:我才說,人間的王位,較之天界的喜樂,實在微不足道。'
AN 8.43(增支部 ,康提帕羅比丘英譯,主要參考坦尼沙羅尊者英譯AN3.70)
中譯注:
《教誡婆西塔布薩經》(選譯) AN 8.44(增支部 ,康提帕羅比丘英譯)
《釋迦經》
AN10.46(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五上分結與五下分結 AN X.13(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MN118(中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AN22.89(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此心明净
AN1.49-52(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比丘們,此三事秘密進行。哪三事?
女色、婆羅門之咒語、妄見。 AN3.129(增支部,菩提尊者英譯)
AN3.70等(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他傳的法,深刻、不易見、不易實現、甯靜、精細、不依賴猜測、微妙、由智者親證。
MN95(中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於舍衛城。比丘們,曾幾何時,陀舍羅诃人有一面名爲召集者'的大鼓。每當召集者'出現裂紋時,陀舍羅诃人便另以一釘銷補合,至終,召集者'原先的木質鼓身已失,只剩一堆釘銷。[注1] SN20.7(相應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原注1]注疏中說,該鼓原先十二由旬之外尚可聽,最終,一重帷幕之隔不可聞。 [中譯注] 1由旬爲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 [中譯評: 巴利語系的佛教絕不單是理性哲學系統。雖然佛法昭然光明,原典白紙黑字,人們沒有仔細讀,或者無禅修基礎,只理解表面層次而已。許多經文記錄的是禅定指南(如三部大經、箭喻經等),听者大都是已具相當定力的修行比丘。]
此道雖坎坷,聖者行 SN2.6(相應部,安德魯·奧蘭茨基英譯) [中譯注]: 據注疏,迦摩陀前世爲人間喻伽行者,未證果即死,此世爲天神之子。經中記載的是面對他修行艱難的抱怨,佛陀温和而堅定的回答。
佛陀對五蓋的比喻
SN46.55(相應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鎮伏嗔恨的方式
AN5.161(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至于一位語業、身業俱不純淨、心無间或的清明與平靜者,如何鎮伏對他的嗔恨?
正如一位病人─痛苦、症重─沿路行走,遠離前村、遠離後村,不得所需食物、不得所需藥物、不得善護理、不得人搬他到聚落處。再假定另有一人,見他沿路走來。出于慈悲、憐愍、同情,會盡量相助,想:啊,此人應得所需食物、應得所需藥物、應得善護理、應得人搬他到聚落處。爲什麽?
使他不在此倒地毀滅。同樣地,當某人語業、身業俱不純淨,心無间或的清明與平靜時,應出于對那人的慈悲、憐愍、同情,盡量相助,想:啊,此人應斷棄惡身業、培育正身業,斷棄惡語業、培育正語業,斷棄惡意業、培育正意業。爲什麽?
使他身壞命終時,不墮入匮乏處、惡趣、低等界、地獄。
藉此鎮伏對那人的嗔恨。
AN5.162(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鎮伏嗔恨有這十種方式.哪十種?
AN10.80(增支部,坦尼沙羅尊者英譯)
[1]向智尊者論四梵住(節譯自《四種崇高的心境》,斯裏蘭卡佛教出版社1993年):
最近增訂9-26-2007 |
|
|
Source :
http://www.theravadacn.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