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mmaTalks.net
 
四聖諦
 

The Four Noble Truths
cattari ariya saccani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突破束縛
        “比丘們,是因爲沒有證悟、沒有徹悟四聖諦,我與你們,才經曆著、進行著這漫長的生死輪回。哪四谛? 是 dukkha 聖諦 dukkha 之因聖諦 dukkha 的止息聖諦 dukkha 的止息之道聖諦。 但是比丘們,如今這些聖諦已經證悟、徹悟,對存在的渴求斬斷了、重新緣起之因摧毀了、不再有新的緣起。 ”

——DN16(長部)(dukkha依原文未译)。


 

大象的足印
        (舍利弗尊者:) “贤友們,正如一切有足動物的足印爲大象的足印所包容,大象的足印在尺寸上居首位,同樣地,一切善巧的素質彙集於四聖諦之下。哪四谛之下? 在苦聖諦之下、在苦因聖諦之下、在苦的止息聖諦之下、在苦的止息之道聖諦之下。 ”

——MN28(中部)


 

對於四聖諦每一谛的責任
(佛陀講述他的覺醒)
        “比丘們,我對前所未聞之法,升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此爲苦聖諦’。……‘此苦聖諦 需全解’……‘此苦聖諦已全解’。
        “比丘們,我對前所未聞之法,升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此爲苦因聖諦’。……‘此苦因聖諦 需斷棄’……‘此苦因聖諦已斷棄’。
        “比丘們,我對前所未聞之法,升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此爲苦的止息聖諦’……‘此苦的止息聖諦 需直證’……‘此苦的止息聖諦已直證’。
        “比丘們,我對前所未聞之法,升起視眼、升起洞見、升起明辨、升起知識、升起光明:‘此爲趨向苦止息之道聖諦’……‘此趨向苦止息之道聖諦 需修習’……‘此趨向苦止息之道聖諦已修成’。
        “比丘們,只要我對此四聖諦之三轉十二相的如實知見尚不純淨,比丘們,我未在有天神摩羅梵天、沙門婆羅門、貴族平民的宇宙間宣稱己直覺此無上正自覺醒。然而,一旦我對此四聖諦之三轉十二相的如實知見真正純淨,比丘們,我即在有天神摩羅梵天、沙門婆羅門、貴族平民的宇宙間宣稱己直覺此無上正自覺醒。我內心升起此知見:‘我的解脫不可動搖。此爲最後一生。今不再有生。’ ”

——SN LVI11(相應部《轉法輪經》)

 

        第一聖諦
        第二聖諦
        第三聖諦
        第四聖諦        

 


聖諦
Noble Truth of Dukkha
dukkha ariya sacc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定義
        “比丘們,此爲 dukkha聖諦:生爲dukkha、老爲dukkha、死爲dukkha,憂、哀、痛、悲、慘爲dukkha;與不愛者相處爲dukkha、與愛者離別爲dukkha、所求不得爲dukkha:簡言之,五種執取之蘊爲dukkha。”
[中譯按: 本段對dukkha的提示,與其說是定義,不如說是例舉。]

——SNLVI11(相應部)



 

舍利弗的闡述
        [舍利弗尊者:] “賢友們,何爲苦聖諦? 生苦、老苦、死苦;憂、哀、痛、悲、慘苦;與不愛者相處苦、與愛者離別苦、所求不得苦:簡言之,五種執取之蘊苦。
        “何爲生? 凡諸有情,於此類、彼類有情中出生、投生、生下、出現、五蘊顯現、得其[感受]域界: 那便是生。
        “何爲老? 凡諸有情,於此類、彼類有情中衰老、朽壞、破損、發白、皮皺、生命力下降、諸根衰退: 那便是老。
        “何爲死? 凡諸有情,於此類、彼類有情中死亡、死去、破滅、消失、滅去、命終、五蘊分解、色身棄去、命根中斷: 那便是死。
        “何爲憂? 凡遭不幸、受痛苦之物所觸者,其憂苦、憂鬱、憂傷、內憂苦、內憂傷: 那便是憂。
        “何爲哀? 凡遭不幸、受痛苦之物所觸者,其哀哭、哀痛、哀泣、哀號、哀歎: 那便是哀。
        “何爲痛? 凡遭不幸、受痛苦之物所觸者,其身之痛、身之不適、體觸所生之痛與不適: 那便是痛。
        “何爲悲? 凡遭不幸、受痛苦之物所觸者,其心之痛、心之不適、意觸所生之痛與不適: 那便是悲。
        “何爲慘[絕望]? 凡遭不幸、受痛苦之物所觸者,其絕望、失望、無望: 那便是慘。
        “何爲與不愛者相處之苦? 有此情形,不可喜、不可樂、不美的色、聲、香、味、觸感對他昇起; 或者他與那些對他有惡意、傷害意、願他不適、願他無安全的人們,有關聯、有接觸、有交往、有交流: 那便是與不愛者相處之苦。
        “何爲與愛者離別之苦? 有此情形,可喜、可樂、美妙的色、聲、香、味、觸感不對他昇起; 或者他既與那些對他有善意、增益意、願他舒適、願他安穩的人們,又與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友人、伴侶、親戚,無關聯、無接觸、無交往、無交流: 那便是與愛者離別之苦。
        “何爲所求不得之苦? 因有重生,遂生此願:‘喔,願我們不再重生、願重生不再光顧我們。’然而,藉想求不能達成此願。那便是所求不得之苦。衆有情因受老……病……死……憂……哀……痛……悲……慘,遂生此願:‘唉,願我們不再有老……病……死……憂……哀……痛……悲……慘、願老……病……死……憂……哀……痛……悲……慘不再光顧我們。’ 然而,藉想求不能達成此願。那便是所求不得之苦。

 

————MN 141(中部)



 

從官感角度的定義
        “ 何爲dukkha 聖諦? 答案應該是: ‘六種內在感知媒介’。哪六種? 眼的媒介……耳……鼻……舌……身……識。此謂 dukkha 聖諦。”

————SNLV1 14(相應部)



 

Dukkha 如炽火
        “這一切在燃燒。哪一切在燃燒? 眼在燃燒。形色在燃燒。眼識在燃燒。眼觸在燃燒。凡是依賴於眼觸而昇起的——樂、痛、不樂不痛——也在燃燒。以什麽燃燒? 以欲望之火、怒意之火、與癡迷之火在燃燒。我告訴你們,以生、老、死,以憂、哀、痛、悲、慘,在燃燒。
        “耳在燃燒。聲音在燃燒……
        “鼻在燃燒。氣息在燃燒……
        “舌在燃燒。味覺在燃燒……
        “身在燃燒。觸覺在燃燒……
        “心在燃燒。觀念在燃燒。意識在燃燒。意觸在燃燒。凡是依賴於意識接觸而昇起的——樂、痛、不樂不痛的經歷——也在燃燒。以什麽燃燒? 以欲望之火、怒意之火、與癡迷之火在燃燒。我告訴你們,以生、老、死,以憂、哀、痛、悲、慘在燃燒。”

——SN XXXV.28(相應部)



 

應了解Dukkha
 

        “‘應了解 Dukkha。 應了解dukkha 轉起運作之因。應了解dukkha 的多樣。應了解dukkha 之果。應了解dukkha 的止息。應了解dukkha 的止息之路。’ 是這麽說的。是指哪方面而說?"
        “生爲dukkha 、老爲dukkha 、死爲dukkha ,憂、哀、痛、悲、慘爲dukkha ;與不愛者相處爲dukkha 、與愛者離別爲dukkha 、所求不得爲dukkha :簡言之,五種執取之蘊爲dukkha
        “何爲dukkha 轉起運作之因? 渴求爲dukkha 轉起運作之因。
        “何爲dukkha 的多樣? 有大、有小的 dukkha,有消退快、消退慢的dukkha 。這就是dukkha 的多樣。
        “何爲dukkha 之果? 有這些情形,一個人被痛苦壓倒,他內心疲憊、悲傷、痛悼、哀歎、捶胸、昏亂起來。或者,一個人被痛苦壓倒,他內心疲憊、便外出尋索,‘有誰知道終止這苦痛的一兩個辦法?’ 比丘們,我告訴你們,dukkha 或者導致昏亂、或者導致尋索。這就是dukkha 之果。
        “何爲dukkha 的止息? 從渴求的止息,就導致了dukkha 的止息;而正是這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導致dukkha 的止息的修持之路。
        “當一位聖者的弟子辨知,dukkha 是這般、dukkha 轉起運作之因是這般、dukkha 的多樣是這般、dukkha 之果是這般、dukkha 的止息是這般、dukkha 的止息之道是這般,那麽他即知,這個洞察(真相)的梵行,爲 dukkha 的止息。”

——AN VI63(增支部)

 


Dukkha因聖諦
The Noble Truth of the Origin of Dukkha
dukkha samudaya ariya sacc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定義
        “比丘們,這是苦因聖諦:引起進一步緣起的渴求——帶著貪欲與喜愛、隨時享受這與那——換句話說,是對感官之欲的渴求、對緣起[有生]的渴求、對非緣起的渴求。”

——SNLVI11(相應部)



 

渴求必然導致更多的苦

如果這粘著、粗俗的渴求,
        把你壓倒在世,
你的憂愁會如
        雨後野草般瘋長。

如果在世間,
        你壓倒這粘著、粗俗的渴求,
難逃的憂愁會如
        蓮上水珠般滾離。

——Dhp 335-336(法句經)


 

如果樹根
        完好、強壯
樹幹砍倒
        仍會重長。

同樣,潛伏的渴求
        不被根除,
這個苦
       會一次次重生。

——Dhp338(法句經)



 

放下渴求,開啓覺醒的可能性
        “比丘們,任何渴求形色的欲望與貪愛,是一種心的雜染。任何渴求聲音……渴求氣息……渴求味感……渴求觸覺……渴求觀念的欲望與貪愛,是一種心的雜染。對於這六根,棄絕了覺知的雜染時,心則趨向出離。長養了出離的心,易受教,可以親證值得證悟的素質。”

——SNXXVII.9(相應部)

 


Dukkha止息聖諦
The Noble Truth of the Cessation of Dukkha
dukkha nirodho ariya sacc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良稹

 

 

定義
        “比丘們,這是滅苦聖諦:對該渴求不著余迹的消退、止息、出離、舍棄、解脫、放下。”

——SNLVI11(相應部)



 

無欲至上
        “在任何造作與非造作的素質之中,無欲的素質——制服沈醉、消滅渴望、拔除執著、斬斷輪回、摧毀渴求、無欲、止息、實現解脫——至上。對無欲素質有信心者,是對至上素質有信心; 對至上素質有信心者,會得至上果報。”

——Iti 90(如是語)



 

寂止:  終點的標志
        “這是甯靜、這是极致——一切造作的寂止、一切攫取的舍棄、渴求的終結; 無欲; 止息; 涅槃。”
 

——MN64(中部)



 

揭示苦因
        “比丘們,我告訴你們,漏的終結,有知有見者才得成就,無知無見者不可得。知何見何者,才有漏的終結? ‘色是這般、其因是這般、其滅是這般。受是這般、其因是這般、其滅是這般。想是這般、其因是這般、其滅是這般。想是這般、其因是這般、其滅是這般。識是這般、其因是這般、其滅是這般。' 漏的終結,有如此知、如此見者才得成就。
        “我告訴你們,在終結(漏盡)時對終結的了解,有先決條件,非無先決條件。其先決條件是什麽? 是解脫……我告訴你們,解脫有先決條件,非無先決條件。其先決條件是什麽? 是無欲……是厭離……是如實知見(知識與景象)……是定力……是愉樂……是甯靜……是至喜……是歡快……是信念……是苦……是生……是緣起……是執取……是渴求……是感受……是接觸……是六種感官媒體……是名色……是意識……是造作……我告訴你們,造作有先決條件,非無先決條件。其先決條件是什麽? 是無明……”
        正如天神在高山施降暴雨、雷霆:雨水沿坡而下,注入山坳、山峽、山溝。山坳、山峽、山溝盈滿時,注入小池; 小池盈滿時,注入大湖……小溪……大河。大河盈滿時,注入大洋. 同樣地,

造作以無明爲先決條件,
意識以造作爲先決條件,
名色以意識爲先決條件,
六種感官媒介(六處)以名色爲先決條件,
接觸以六種感官媒介爲先決條件,
感受以接觸爲先決條件,
渴求以感受爲先決條件,
執取以渴求爲先決條件,
緣起以執取爲先決條件,
出生以緣起爲先決條件,
苦與緊張以出生爲先決條件,
信念以苦與緊張爲先決條件,
歡快以信念爲先決條件,
至喜以歡快爲先決條件,
甯靜以至喜爲先決條件,
愉樂以甯靜爲先決條件,
定力以愉樂爲先決條件,
如實知見以定力爲先決條件,
厭離以如實知見爲先決條件,
無欲以厭離爲先決條件,
解脫以無欲爲先決條件,
終結之智(漏盡智)以解脫爲先決條件。”

 

——SNXII23(相應部)



 

非喜非痛升起之处
        “由該無明不著余迹的消退與止息,樂與苦從內在升起所緣的色身[感]則便不複存在。樂與苦從內在升起所緣的言語則不複存在……樂與苦從內在升起所緣的意識則不複存在。樂與苦從內在升起所緣的域場、地點、維度、主題則不複存在。”

——SNXII25(相應部)



 

此/彼依缘
        “他藉着明辨,正確地找到、正確地培養成哪一種尊貴法門? 有此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注意到:

有此,則有彼
此的升起,導致彼的升起,
無此,則無彼
此的止息,導致彼的止息。

        “換句話說:

以無明爲前提,升起造作(行蘊)
以造作爲前提,升起意識,
以意識爲前提,升起名色,
以名色爲前提,升起六種感知媒介,
以六種感知媒介爲前提,升起接觸,
以接觸爲前提,升起感受,
以感受爲前提,升起渴求
以渴求爲前提,升起執取/維持,
以執取/維持爲前提,升起緣起,
以緣起爲前提,升起出生,
以出生爲前提,接下來衰老、死亡、憂、哀、痛、悲、慘.便都升起運作。 若大一堆緊張、苦痛便是這樣起源的。

        “接下來,從該無明不著余迹的退隱、止息,導致了造作的止息。從造作的止息,導致了意識的止息。從意識的止息,導致了名色的止息。從名色的止息,導致了六種感知媒體的止息。從六種感知媒體的止息,導致了接觸的止息。從接觸的止息,導致了感受的止息。從感受的止息,導致了渴望的止息。從渴望的止息,導致了執取/維持的止息。從執取/維持的止息,導致了生的止息。從生的止息,導致了來老、死、憂、哀、痛、悲、慘的全部止息。若大一堆緊張、苦痛便是這樣止息。
        “這就是他藉着明辨,正確地找到、正確地培養成的尊貴法門。”

 

——AN X92 (增支部)

 


Dukkha息之道聖諦
The Noble Truth of the Path Leading to
the Cessation of Dukkha
dukkha nirodha gamini patipada ariya sacca

[选编]约翰-布列特
[中译]良稹

 

 

八聖道
        “比丘們,這是苦的止息之道聖諦: 正是這條八聖道: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SN LVI.11(相應部)



 

八聖道的三分屬
        [達摩迪那尊者尼出家前的丈夫毗沙卡:] “那麽,聖尼,這三蕴[戒德、定力、明辨] 属於八聖道之下,還是八聖道属於三蕴之下? ”
        [達摩迪那尊者尼:] “毗沙卡賢友,這三蕴不属於八聖道之下,但八聖道属於這三蕴之下: 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蘊 正精進正念正定屬於定蘊 正見正志屬於明辨蘊。”

——MN44(中部)



 

古道的重新發現
        “正好比一個人沿著荒野足跡行走,發現了一條古徑、一條古道,曾爲古人所行。他沿著它走。沿著走時,他看見一座古城,一座前人集居的古都,帶著庭園、矮樹、池塘,城牆環繞,賞心悅目。他去對國王、大臣們說: ‘大人,你要知道,我沿著荒野足跡行走,發現了一條古徑、一條古道,曾爲古人所行……我沿路而走……我看見一座古城,一座前人集居的古都,帶著庭園、小樹林、池塘,城牆環繞,賞心悅目。大人,重建那座城吧。’ 國王與大臣們便重建古城,後來那座城變得強大、富有、人衆、昌盛、繁榮。
        “同樣地,我看見了一條古徑,一條古道,曾爲古時的正自覺者所行。曾爲古時的正自覺者所行的那條古徑、那條古道是什麽? 正是這條八聖道: 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我沿路而走。沿著走時,我獲得了對於出生……緣起……執取……渴望……感受……接觸……六種感官媒介……名色……意識的直觀了解,對於意識之因的直觀了解、對於意識止息的直觀了解、對於意識止息之道的直觀了解。我沿著那條道走。
        “沿著它走,我獲得了對於造作的直觀了解、對於造作之因的直觀了解、對於造作止息之道的直觀了解。親證之後,我向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們指明,使此梵行強大、豐富、詳細、人衆、廣傳、在天界與人間宣說。”

——AN III.62(增支部)



 

唯有走這條道才能趨向覺悟
        “任何法與律中,無八聖道,其處則無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行者[指入流果者、一還果者、不還果者、阿羅漢]。然而任何法與律中,有八聖道,其處則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行者。此法此律有八聖道,在此便有證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果的行者。其他教派空缺多識的行者。比丘們若安住正道,此世間就不缺阿羅漢。”
 

——DN16(長部)

 

 

Source : http://www.theravadacn.org/

Home | Links | Contact

Copy Right Issues © DhammaTalk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