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阿難 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 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 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即從靜室 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 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 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 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
爾時,世尊告阿 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 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 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 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阿 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 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 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 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 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 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 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 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 若復問言:『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 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 『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 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 彼言:『癡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 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 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 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 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
佛告阿 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 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
「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 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有 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 色無色有者,寧有生不?」
「阿難!我 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 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 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 寧有有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有 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 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 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 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 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 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
「阿 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 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 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 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 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 在於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 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
「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 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 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 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 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嫉有守, 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 守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 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 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 者,寧有嫉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 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 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 有欲者,寧有著不?」
「阿難!我以此 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 於此。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 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
「阿 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 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 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
「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 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求有利,此為 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 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愛有 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 有求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 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 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 有求,至於守護。」
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 為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 寧有觸不?」
「若無耳、聲、耳識,鼻、香、 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 有觸不?」
「阿難!我以是 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 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 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 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 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 不?」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 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 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 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 惱不?」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 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 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 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 緣生,生緣老、死、憂、 悲、苦 、惱,大苦陰集。
「阿難! 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 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 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 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 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 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 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 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 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阿難!夫計 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 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 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 法非我,但愛是我。』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 是我,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 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 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 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 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 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 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 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 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 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 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 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 滅。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 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 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見我者,以受 為我,彼則為非。
「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 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 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 有二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 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不苦不樂受是 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 過。』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 為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此說:『受非我,我非 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云何 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 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 彼則為非。
「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 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 『一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 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 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齊是 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 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 此法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阿難!此 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 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 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 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 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 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佛語阿難:「彼計我者, 齊已為定,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 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 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 見是,餘者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 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 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無色是 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
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諸有沙門、婆羅門 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 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何為七?或有眾 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 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 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 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 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阿難!彼比丘言: 『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或有眾生,若干 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若 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 淨天是;或有眾生,住空處;或有眾生,住識 處;或有眾生,住不用處,是為七識住處。或 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 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 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 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 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七識住。
「云何二入 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為,阿難!此二 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 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 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 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 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二入。
「阿難!復 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 無 色想, 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 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 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 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 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 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