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rghāgama 長阿含經

Chapter 2 第二分

17 (一七)清淨經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緬祇優婆 塞林中,與大比丘 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有沙 彌周那在波波國,夏安居已,執持衣鉢, 漸詣迦維羅衛緬祇園中,至阿難所,頭面禮 足,於一面立,白阿難言:「波波城內有尼乾 子,命終未久,其諸弟子分為二分,各共諍訟, 面相毀罵,無復上下,迭相求短,競其知見: 『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為邪見。 以前著後,以後著前,顛倒錯亂,無有法 則。我所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當諮問 我。』大德阿難!時,彼國人民事尼乾者,聞諍 訟已,生厭患心。」

阿難語周那沙彌曰:「我等 有言欲啟世尊,今共汝往,宣啟此事,若世 尊有所戒勅,當共奉行。」

爾時,沙彌周那聞 阿難語已,即共詣世尊,頭面禮足,在一面 立。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此沙彌周那在波 波國夏安居已,執持衣鉢,漸來至此,禮我 足,語我言:『波波國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 諸弟子分為二分,各共諍訟,面相毀罵,無復 上下,迭相求短,競其知見:「我能知是,汝不 能知;我行真正,汝為邪見。以前著後,以後 著前,顛倒錯亂,無有法則。我所言是,汝所 言非,汝有所疑,當諮問我。」時,彼國人民 事尼乾者,聞諍訟已,生厭患心。』」

世尊告 周那沙彌曰:「如是。周那!彼非法中不足聽 聞,此非三耶三佛所說,猶如朽塔難可汙 色。彼雖有師,盡懷邪見;雖復有法,盡不真 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是三耶三佛所 說,猶如故塔不可汙也。彼諸弟子有不 順其法,捨彼異見,行於正見。周那!若有人 來語彼弟子:『諸賢!汝師法正,當於中行,何 以捨離?』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則二俱失道, 獲無量罪,所以者何?彼雖有法,然不真正 故。周那!若師不邪見,其法真正,善可聽採, 能得出要,三耶三佛所說,譬如新塔易可 汙色。然諸弟子於此法中,不能勤修,不 能成就,捨平等道,入於邪見,若有人來語 彼弟子:『諸賢!汝師法正,當於中行,何以捨 離,入於邪見?』其彼弟子信其言者,則二俱 見真正,獲無量福。所以者何?其法真正。」

告周那:「彼雖有師,然懷邪見,雖復有法,盡 不真正,不足聽採,不能出要,非三耶三 佛所說,猶如朽塔不可汙色。彼諸弟子法 法成就,隨順其行,起諸邪見。周那!若有人 來語其弟子言:『汝師法正,汝所行是,今所 修行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 弟子信受其言者,則二俱失道,獲無量罪。 所以者何?以法不真正故。周那!若師不邪 見,其法真正,善可聽採,能得出要,三耶三 佛所說,譬如新塔易為汙色。又其弟子法 法成就,隨順修行而生正見,若有人來語 其弟子言:『汝師法正,汝所行是,今所修行 勤苦如是,應於現法成就道果。』彼諸弟子 信受其言,二俱正見,獲無量福。所以者何? 法真正故。

「周那!或有導師出世,使弟子生 憂;或有導師出世,使弟子無憂。云何導師 出世,使弟子生憂?周那!導師新出世間,成 道未久,其法具足,梵行清淨,如實真要而不 布現,然彼導師速取滅度,其諸弟子不得 修行,皆愁憂言:『師初出世,成道未久,其法清 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竟不布現,而今導師 便速滅度,我等弟子不得修行。』是為導師 出世,弟子愁憂。云何導師出世,弟子不憂? 謂導師出世,其法清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 而廣流布,然後導師方取滅度,其諸弟子皆 得修行,不懷憂言:『師初出世,成道未久,其 法清淨,梵行具足,如實真要而不布現,而 今導師便速滅度,使我弟子不得修行。』如 是,周那!導師出世,弟子無憂。」

佛告周那:「此 支成就梵行,謂導師出世,出家未久,名聞 未廣,是謂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導師出世, 出家既久,名聞廣遠,是謂梵行支具足滿。 周那!導師出世,出家既久,名聞亦廣,而諸弟 子未受訓誨,未具梵行,未至安處,未獲 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說,有異論起不 能如法而往滅之,未能變化成神通證,是 為梵行支不具足。周那!導師出世,出家 既久,名聞亦廣,而諸弟子盡受教訓,梵行具 足,至安隱處,已獲己利,又能受法分別演 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足成神通 證,是為梵行支具足滿。

「周那!導師出世,出 家亦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未受訓誨,未 至安處,未獲己利,未能受法分布演說, 有異論起不能以法如實除滅,未能變化 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未具足。周那!導師 出世,出家亦久,名聞亦廣,諸比丘尼盡受教 訓,梵行具足,至安隱處,已獲己利,復能受 法分別演說,有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 足成神通證,是為梵行支具足滿。周那!諸 優婆塞、優婆夷廣修梵行,乃至變化具足成 神通證,亦復如是。

「周那!若導師不在世,無 有名聞,利養損減,則梵行支不具足滿。若 導師在世,名聞利養,皆悉具足,無有損減,則 梵行支為具足滿。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 皆悉具足,而諸比丘名聞利養,不能具足,是 為梵行支不具足。若導師在世,名聞利養, 具足無損,諸比丘眾亦復具足,則梵行支 為具足滿,比丘尼眾亦復如是。

「周那!我出 家久,名聞廣遠,我諸比丘已受教誡,到安 隱處,自獲己利,復能受法為人說法,有 異論起能如法滅,變化具足成神通證,諸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亦如是。周那! 我以廣流布梵行,——乃至變化具足成神通證。 周那!一切世間所有導師,不見有得名聞 利養如我如來、至真、等正覺者也。周那!諸 世間所有徒眾,不見有名聞利養如我眾 也。周那!若欲正說者,當言見不可見。云 何見不可見?一切梵行清淨具足,宣示布現, 是名見不可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欝 頭藍子在大眾中而作是說:『有見不見,云 何名見不見?如刀可見,刃不可見。』諸比丘! 彼子乃引凡夫無識之言以為譬喻,如是, 周那!若欲正說者,當言見不見。云何見 不見?汝當正欲說言:『一切梵行清淨具足, 宣示流布,是不可見。』周那!彼相續法不具 足而可得,不相續法具足而不可得。周那! 諸法中梵行,酪酥中醍醐。」

爾時,世尊告諸 比丘:「我於是法躬自作證,謂四念處、四神 足、四意斷、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 汝等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 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得 安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作是言:『彼所 說句不正,義理不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 不可言非,當語彼比丘言:『云何?諸賢!我 句如是,汝句如是;我義如是,汝義如是。何 者為勝?何者為負?』若彼比丘報言:『我句如是, 我義如是;汝句如是,汝義如是;汝句亦勝, 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亦不得非,亦不得 是。當諫彼比丘,當呵當止,當共推求,如 是盡共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受,同一師,同一 乳;於如來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 樂已,若有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是言: 『彼所說句不正,義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 不可言非,當語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 句如是,汝句如是,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若 彼比丘報言:『我句如是,汝句如是,汝句亦勝。』 彼比丘說此,亦不得言是,不得言非,當 諫彼比丘,當呵當止,當共推求,如是盡共 和合,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 正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樂已,若有 比丘說法,中有比丘作是言:『彼所說句正, 義不正。』比丘聞已,不可言是,不可言非, 當語彼比丘言:『云何?比丘!我義如是,汝義 如是,何者為是?何者為非?』若彼報言:『我義 如是,汝義如是,汝義亦勝。』彼比丘說此已, 亦不得言是,亦不得言非,當諫彼比丘, 當呵當止,當共推求,如是比丘盡共和合, 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如來正 法,當自熾然,快得安樂。

「得安樂已,若有比 丘說法,中有比丘作如是言:『彼所說句正, 義正。』比丘聞已,不得言非,當稱讚彼言: 『汝所言是,汝所言是。』是故,比丘!於十二部經 自身作證,當廣流布,一曰《貫經》,二曰《祇夜經》, 三曰《受記經》,四曰《偈經》,五曰《法句經》,六曰《相 應經》,七曰《本緣經》,八曰《天本經》,九曰《廣經》,十 曰《未曾有經》,十一曰《譬喻經》,十二曰《大教經》, 當善受持,稱量觀察,廣演分布。

「諸比丘!我 所制衣,若塚間衣,若長者衣、麤賤衣;此衣足 障寒暑、蚊虻,足蔽四體。諸比丘!我所制食, 若乞食,若居士食;此食自足,若身苦惱,眾患 切已,恐遂至死,故聽此食,知足而已。諸比 丘!我所制住處,若在樹下,若在露地,若在 房內,若樓閣上,若在窟內,若在種種住處; 此處自足,為障寒暑、風雨、蚊虻,下至閑靜 懈息之處。諸比丘!我所制藥,若大小便,酥 油蜜、黑石蜜;此藥自足,若身生苦惱,眾患切 已,恐遂至死,故聽此藥。」

佛言:「或有外道梵 志來作是語:『沙門釋子以眾樂自娛。』若有 此言,當如是報:『汝等莫作此言,謂沙門釋 子以眾樂自娛。所以者何?有樂自娛,如來 呵責;有樂自娛,如來稱譽。』若外道梵志問言: 『何樂自娛,瞿曇呵責?』設有此語,汝等當報: 『五欲功德,可愛可樂,人所貪著。云何為五? 眼知色,可愛可樂,人所貪著;耳聞聲、鼻 知香、舌知味、身知觸,可愛可樂,人所貪 著。諸賢!猶是五欲緣生喜樂,此是如來、至 真、等正覺之所呵責也。猶如有人故殺眾 生,自以為樂,此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呵 責。猶如有人私竊偷盜,自以為樂,此為如 來之所呵責。猶如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 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人故作妄 語,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 人放蕩自恣,此是如來之所呵責。猶如有 人行外苦行,非是如來所說正行,自以為 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

「諸比丘!呵責五欲 功德,人所貪著。云何為五?眼知色,可愛 可樂,人所貪著;耳聞聲、鼻知香、舌知味、身 知觸,可愛可樂,人所貪著;如此諸樂,沙門 釋子無如此樂。猶如有人故殺眾生,以此 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此樂。猶如有人公為 盜賊,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猶如 有人犯於梵行,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 是樂。猶如有人故作妄語,自以為樂,沙門 釋子無如是樂。猶如有人放蕩自恣,自以 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猶如有人行外 苦行,自以為樂,沙門釋子無如是樂。

「若外 道梵志作如是問『何樂自娛,沙門瞿曇之 所稱譽?』諸比丘!彼若有此言,汝等當答彼 言:『諸賢!有五欲功德,可愛可樂,人所貪著。 云何為五?眼知色,——乃至身知觸,可愛可 樂,人所貪著。諸賢!五欲因緣生樂,當速除 滅。猶如有人故殺眾生,自以為樂;有如 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公為盜賊,自以 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犯 於梵行,自以為樂;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 如有人故為妄語,自以為樂;有如此樂, 應速除滅。猶如有人放蕩自恣,自以為樂; 有如此樂,應速除滅。猶如有人行外苦 行,自以為樂;有如是樂,應速除滅。猶如 有人去離貪欲,無復惡法,有覺、有觀,離生 喜、樂,入初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 人滅於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入第二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人 除喜入捨,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 入第三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樂盡苦盡, 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 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若有外道梵志作如 是問:『汝等於此樂中求幾果功德?』應答彼 言:『此樂當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於現法 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成 道證;若臨命終復不成者,當盡五下結,中 間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 槃、上流阿迦尼吒般涅槃。諸賢!是為此樂 有七功德。諸賢!若比丘在學地欲上,求 安隱處,未除五蓋,云何為五?貪欲蓋、瞋恚 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彼學比丘方欲上 求,求安隱處,未滅五蓋,於四念處不能 精勤,於七覺意不能勤修,欲得上人法、賢 聖智慧增盛,求欲知欲見者,無有是處。 諸賢!學地比丘欲上求,求安隱處,能滅五 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戱蓋、疑蓋。於四 意處又能精勤,於七覺意如實修行,欲 得上人法、賢聖智慧增上,求欲知欲見者, 則有是處。諸賢!若有比丘漏盡阿羅漢,所 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使, 正智解脫,不為九事。云何為九?一者不殺,二 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捨道, 六者不隨欲,七者不隨恚,八者不隨怖,九者 不隨癡。諸賢!是為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 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得解,遠 離九事。』

「或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釋 子有不住法。』應報彼言:『諸賢!莫作是說: 沙門釋子有不住法。所以者何?沙門釋子,其 法常住,不可動轉,譬如門閫常住不動,沙 門釋子亦復如是,其法常住,無有移動。』或 有外道梵志作是說言:『沙門瞿曇盡知過 去世事,不知未來事。』『彼比丘、彼異學梵志 智異,智觀亦異,所言虛妄。如來於彼過去事, 若在目前,無不知見;於未來世,生於道 智。過去世事虛妄不實,不足喜樂,無所利 益,佛則不記;或過去事有實,無可喜樂,無 所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而 無利益,佛亦不記;若過去事有實、可樂,有 所利益,如來盡知然後記之;未來、現在,亦復 如是。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應時語、實語、義 語、利語、法語、律語,無有虛也。佛於初夜成 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 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 如所說,故名如來。以何等義,名等正覺? 佛所知見、所滅、所覺,佛盡覺知,故名等 正覺。』

「或有外道梵志作如是說:『世間常存, 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說言:『此世無常, 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有常 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此 世間非有常非無常,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 復有言:『此世間有邊,唯此為實,餘者為虛 妄。』或復有言:『世間無邊,唯此為實,餘者 虛妄。』或復有言:『世間有邊無邊,唯此為實, 餘者虛妄。』或復有言:『世間非有邊非無 邊,唯此為實,餘者虛妄。』或復有言:『是命 是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非命非身,此實 餘虛。』或復有言:『命異身異,此實餘虛。』或復 有言:『非異命非異身,此實餘虛。』或復有言: 『如來有終,此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不終,此 實餘虛。』或復有言:『如來終不終,此實餘虛。』或 復有言:『如來非終非不終,此實餘虛。』諸有 此見,名本生本見,今為汝記,謂:『此世常 存,——乃至如來非終非不終,唯此為實,餘者虛 妄,是為本見本生。』為汝記之。

「所謂未見 未生者,我亦記之。何者未見 未生,我所記 者?色是我,從想有終,此實餘虛;無色是我, 從想有終;亦有色亦無色是我,從想有終; 非有色非無色是我,從想有終。我有邊,我 無邊,我有邊無邊,我非有邊非無邊,從想 有終。我有樂,從想有終;我無樂,從想有 終;我有苦樂,從想有終;我無苦樂,從想有 終。一想是我,從想有終;種種想是我,從想 有終;少想是我,從想有終;無量想是我,從 想有終,此實餘虛。是為邪見本見本生,我 之所記。

「或有沙門、婆羅門有如是論、有 如是見:『此世常存,此實餘虛,——乃至無量想是 我,此實餘虛。』彼沙門、婆羅門復作如是說、 如是見:『此實,餘者虛妄。』當報彼言:『汝實作 此論,云何此世常存?此實餘虛耶?如此語 者,佛所不許。所以者何?此諸見中各有結 使,我以理推,諸沙門、婆羅門中,無與我等 者,況欲出過?此諸邪見但有言耳,不中共 論,——乃至無量想是我,亦復如是。』

「或有沙門、 婆羅門作是說:『此世間自造。』復有沙門、婆 羅門言:『此世間他造。』或復有言:『自造他造。』 或復有言:『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有。』彼沙 門、婆羅門言世間自造者,是沙門、婆羅門 皆因觸因緣,若離觸因而能說者,無有是 處。所以者何?由六入身故生觸,由觸故生 受,由受故生愛,由愛故生取,由取故生 有,由有故生生,由生故有老、死、憂、悲、苦惱, 大患陰集。若無六入則無觸,無觸則無受, 無受則無愛,無愛則無取,無取則無有, 無有則無生,無生則無老、死、憂、悲、苦惱,大 患陰集。又言此世間他造,又言此世間自造 他造,又言此世間非自造非他造,忽然而 有,亦復如是,因觸而有,無觸則無。」

佛告諸 比丘:「若欲滅此諸邪惡見者,於四念處當 修三行。云何比丘滅此諸惡,於四念處當 修三行?比丘謂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 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 不忘,除世貪憂;內外身身觀,憶念不忘,除 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滅眾惡 法,於四念處,三種修行。有八解脫,云何為 八?色觀色,初解脫。內 色想,外觀色,二解 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住空 處,四解脫。捨空處,住識處,五解脫。捨識 處,住不用處,六解脫。捨不用處,住有想無 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

爾時,阿難在世 尊後執扇扇佛,即偏露右肩,右膝著地, 叉手白佛言:「甚奇!世尊!此法清淨,微妙第一。 當云何名?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 清淨,汝當清淨持之。」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