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ottarāgama 增壹阿含經

24.8 (八)長壽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城瞿師羅園 中。

爾時,拘深比丘恒好鬪訟,犯諸惡行, 面相談說,或時刀杖相加。爾時,世尊清旦往 詣彼比丘所。到已,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 慎莫鬪訟,莫相是非。諸比丘!當共和合, 共一師侶,同一水乳,何為鬪訟?」

爾時,拘深 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尊勿憂此事!我當 自慮此理;如此過狀,自識其罪。」

世尊告曰: 「汝等云何,為王種作道,為畏恐故作道, 為以世儉故作道耶?」

諸比丘對曰:「非也。 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汝等豈非欲離 生死,求無為道故作道乎?然五陰之身實 不可保。」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如世尊教, 我等族姓子所以出家學道者,以求無為 道,滅五陰身,是以學道。」

世尊告曰:「諸比 丘!不應作道而復鬪諍,手拳相加,面相是 非,惡聲相向。汝等當應成就此行:共同一法, 共一師受,亦當行此六種之法,亦當行此身、 口、意行,亦當行此供養諸梵行者。」

諸比丘 對曰:「此是我等事,世尊勿足慮此事。」

爾時, 世尊告拘深比丘:「云何,愚人!汝等不信如 來語乎?方語如來勿慮此事,然汝等自當 受此邪見之報。」

爾時,世尊重告彼比丘曰: 「過去久遠,此舍衛城中有王,名曰長壽王, 聰明黠慧,無事不知。然善明刀劍之法,又 乏寶物,諸藏無充,財貨減少,四部之兵,亦 復不多,臣佐之屬,亦復減少。當於爾時,波 [木*奈] 國有王名梵摩達,勇猛剛健,靡不降 伏,錢財、七寶,悉皆滿藏,四部之兵,亦復不乏, 臣佐具足。

「爾時,梵摩達王便作是念:『此長壽 王無有臣佐,又乏財貨,無有珍寶,我今 可往攻罰其國。』爾時,梵摩達王即便興兵, 往罰其國。

「爾時,長壽王聞興兵攻罰其 國,即設方計:『我今雖無七寶之財,臣佐之 屬,四部之兵,彼王雖復多諸兵眾,如我今 日一夫之力,足能壞彼百千之眾,殺害眾 生,不可稱計,不可以一世之榮,作永世之 罪。我今可出此城,更在他國,使無鬪諍。』

「爾時,長壽王不語臣佐,將第一夫人,及將 一人,出舍衛城,入深山中。是時,舍衛城中 臣佐、人民,以不見長壽王,便遣信使,往詣 梵摩達王所,而作是說:『唯願大王來至此 土,今長壽王莫知所在。』是時,梵摩達王來 至迦尸國中,而自治化。

「然長壽王有二夫人, 皆懷妊,臨欲在產。是時,夫人自夢在都市 中生,又日初出,四部之兵,手執五尺刀,各 共圍繞,而獨自產無有佐者。見已,便自驚 覺,以此因緣白長壽王。王告夫人曰:『我 今在此深山之中,何緣乃當在舍衛城內, 在都市中產乎?汝今欲生者,當如鹿生。』 是時,夫人曰:『設我不得如此產者,正爾取 死。』是時,長壽王聞此語已,即於其夜,更改 衣服,不將人眾,入舍衛城。

「時,長壽王有一 大臣,名曰善華,甚相愛念。有小事緣出城, 而見長壽王入城。時,彼善華大臣熟視王已, 便捨而去,嘆息墮淚,復道而行。時,長壽王 便逐彼大臣,將在屏處而語言;『慎莫出 口。』大臣對曰:『如大王教,不審明王有何教 勅?』長壽王曰:『憶我舊恩,便有反復。』時臣對 曰:『大王有教令,我當辦之。』長壽王曰:『我夫 人者,昨夜夢在市中產,又有四部之兵而 見圍遶,生一男兒,極自端正。若不如夢產 者,七日之中,當取命終。』大臣報曰:『我令 堪辦此事,如王來勅。』作此語已,各捨而 去。

「是時,大臣便往至梵摩達王所。到已,而作 是說:『七日之中,意欲觀看大王軍眾:象兵、馬 兵、車兵、步兵,竟為多少。』是時,梵摩達勅左 右曰:『時催上兵眾,如善華語。』是時,善華大 臣七日之中即集兵眾,在舍衛都市中。是時, 彼夫人七日之中,來在都市中。時,善華大臣 遙見夫人來,便作是說:『善來,賢女!今正是 時。』

「爾時,夫人見四部兵眾已,便懷歡喜,勅 左右人,施張大幔。時,夫人日初出時,便生男 兒,端政無雙,世之希有。時,夫人抱兒還詣 山中。時,長壽王遙見夫人抱兒而來,便作 是語:『使兒老壽,受命無極。』夫人白王:『願王 當與立字!』時,王即以立字,名曰長生。

「時,長 生太子年向八歲。父王長壽有小因緣入 舍衛城。爾時,長壽王昔臣劫比,見王入城, 從頭至足而熟觀視。見已,便往至梵摩達王 所。到已,而作是說:『大王!極為放逸,長壽王 者今在此城。』時,王瞋恚,勅左右人催收捕 長壽王。

「是時,左右大臣將此劫比,東西求 索。時,劫比遙見長壽王,便目示語大臣 曰:『此是長壽王。』即前收捕,至梵摩達王所。到 已,白言:『大王!長壽王者此人身是。』國中人民, 悉皆聞知捉得長壽王身。

「時,夫人亦復聞 長壽王為梵摩達所捉得,聞已,便作是念: 『我今復用活為?寧共大王一時同命。』是時, 夫人即將太子入舍衛城。夫人語太子曰: 『汝今更求活處。』時,長生太子聞已,默然不語。 時,夫人徑往至梵摩達王所,王遙見來,歡喜 踊躍,不能自勝,即勅大臣:『將此夫人及長 壽王,至四衢道頭,分作四分。』時,諸大臣受 王教令,將長壽王及夫人身,皆取返縛,遶 舍衛城,使萬民見。爾時,人民之類,莫不痛 心!

「時,長生太子在大眾中,見將父母詣市 取殺,顏色不變。時,長壽王還顧告長生曰: 『汝莫見長,亦莫見短。』爾時,便說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是時,諸臣自相謂曰:『此長壽王極為愚惑,長 生太子竟是何人,在我等前而說此偈?』時, 長壽王告諸臣曰:『我不愚惑,但其中智者 乃明吾語耳。諸賢當知,以我一夫之力, 足能壞此百萬之眾。然我復作是念:「此眾 生類死者難數,不可以我一身之故,歷世 受罪。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 勝怨,此法終不朽。」』

「時,彼諸臣將長壽王及 夫人身,到四衢道頭,分作四分,即而捨 去,各還所在。時,長生太子向暮收拾薪草, 耶維父母而去。

「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 遙見有小兒耶維長壽王及夫人身,見已, 勅左右曰:『此必是長壽王親里,汝催收捉 來。』時,諸臣民即往詣彼,未到之頃,兒已走 去。

「時,長生太子便作是念:『此梵摩達王殺我 父母,又住我國中,我今當報父母之怨。』是 時,長生太子便往至彈琴師所。到已,便作是 說:『我今欲學彈琴。』時琴師問曰:『今汝姓誰? 父母為所在?』小兒對曰:『我無父母,我本住 此舍衛城中,父母早死。』琴師報曰:『欲學者便 學之。』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便學彈琴 歌曲。時,長生太子素自聰明,未經數日,便能 彈琴歌曲,無事不知。是時,長生太子抱琴 詣梵摩達王所,在象廐中,非人之時而獨 彈琴,並復清歌。爾時,梵摩達王在高樓上, 聞彈琴歌曲之聲,便問勅左右人曰:『此 何人在象廐中,而獨彈琴歌戲?』臣佐報曰: 『此舍衛城中有小兒,而獨彈琴歌戱。』時, 王告侍者曰:『汝可約勅使此小兒來在 此戱,吾欲見之。』時,彼使人喚此小兒, 來至王所。是時,梵摩達王問小兒:『汝昨夜 在象廐中彈琴乎?』對曰:『如是,大王!』梵摩達 曰:『汝今可在吾側,彈琴歌舞,我當供給 衣被、飯食。』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在梵 摩達前,彈琴歌舞,極為精妙。時,梵摩達王聞 此琴音,極懷歡喜,便告長生太子:『當與吾 守藏珍寶。』時,長生太子受王教勅,未曾有 失,恒隨王意,先笑後語,恒認王意。爾時,梵 摩達王復告勅曰:『善哉!善哉!汝今作人極為 聰明,今復勅汝宮內可否?汝斯知之。』是時, 長生太子在內宮中,以此琴音教諸妓女, 亦復使乘象馬妓術,無事不知。

「是時,梵 摩達意欲出遊園舘,共相娛樂,即勅長 生,催駕寶羽之車。時,長生太子即受王教, 令尋駕寶羽之車,被象金銀鞍勒,還 來白王:『嚴駕已辦,王知是時。』梵摩達王乘 寶羽之車,使長生御之,及將四部兵眾。

「時, 長生太子御車引導,恒離大眾。時,梵摩達 王問長生太子曰:『今日軍眾,斯為所在?』長 生對曰:『臣亦不知軍眾所在?』時王告曰:『可 小停住,吾體疲極,欲小止息。』時,長生太子 即自停住,使王懈息。比頃,軍眾未至。

「比 丘當知,爾時,梵摩達王即枕太子長生膝上 睡眠。時,長生太子以見王眠,便作是念: 『此王於我極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殺之, 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者,何時當報怨? 我今斷其命根。』時,長生太子右手自拔劍, 左手摸王髮,然復作是念:『我父臨欲命 終時,而告我言:「長生當知:亦莫見長,亦莫 見短。」加說此偈:

「『「怨怨不休息,  自古有此法,
  無怨能勝怨,  此法終不朽。」

「『我今捨此怨。』即還內劍。如是再三,復作是 念:『此王於我極是大怨,又取我父母殺 之,加住我界,今不報怨者,何日當尅?我 今正爾斷此命根,乃名為報怨。』是時,復 作憶念:『汝長生,亦莫見長,亦莫見短。父 王有是教勅:「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 怨能勝怨,此法終不朽。」我今可捨此怨。』即 還內劍。

「是時,王梵摩達夢見長壽王兒長生 太子,欲取我殺,即便恐懼,尋時得覺。時, 長生太子曰:『大王!何故驚起,乃至於斯?』梵 摩達曰:『向者睡眠,夢見長壽王兒長生太 子拔劍欲取吾殺,是故驚耳。』

「是時,長生太 子便作是念:『今此王已知我是長生太子。』 即右手拔劍,左手捉髮,而語王曰:『我今正 是長壽王兒長生太子,然王是我大怨,又取 我父母殺之,加住我國界,今不報怨,何日 當剋?』時,梵摩達王即向長生而作是說:『我 今命在汝手,願垂原捨,得全生命!』長生 報曰:『我可活王,然王不全我命。』王報長生: 『唯願垂濟,吾終不取汝殺!』是時,長生太 子與王共作言誓:『俱共相濟命者,終不相 害。』

「比丘當知,爾時,長生太子即活王命。是 時,梵摩達王語長生太子言:『願太子還與 我嚴駕寶羽之車,還詣國界。』是時,太子即 嚴駕寶羽之車,二人共乘,徑來至舍衛城。

「時,王梵摩達即集群臣而作是說:『設卿等 見長壽王兒,欲取何為?』其中或有大臣而 作是說:『當斷手足。』或有言:『當分身三段。』 或有言:『當取殺之。』是時,長生太子在王側 坐,正身正意,思惟來言。時,梵摩達王躬自手 捉長生太子,語諸人言:『此是長壽王兒長 生太子,此人身是。卿等勿得復有語,敢有 所說。所以然者,長生太子見活吾命,吾亦 活此人命。』時,諸群臣聞此語已,歎未曾有: 『此王、太子甚奇!甚特!及能於怨而不報怨。』

「時,梵摩達王問長生曰:『汝應取我殺,何故 見放,復不殺之。將有何因緣?今願聞之。』長 生對曰:『大王!善聽,父王臨欲命終之時,而 作是說:「汝今亦莫見長,亦莫見短。」又作是 語:「怨怨不休息,自古有此法,無怨能勝 怨,此法終不朽。」是時,群臣聞父王此語,皆 相謂言:「此狂惑,多有所說,長生者竟是何 人?」長壽王對曰:「卿等當知,其中有智之人,乃 明此語耳。」憶父王此語已,是故全王命 根耳。』梵摩達王聞此語已,甚奇所作,歎 未曾有,乃能守亡父教勅,不有所墮。

「時,梵 摩達王語太子曰:『汝今所說之義,吾猶不 解,今可與吾說其義,使得意解。』時,長生太 子對曰:『大王!善聽!我當說之。梵摩達王取 長壽王殺,設復長壽王本所有群臣極有親 者,亦當取王殺之;設復梵摩達王所有臣 佐,復當取長壽王臣佐殺之,是謂怨怨終 不斷絕。欲使怨斷者,唯有無報人。我今 觀此義已,是故不害王也。』是時,梵摩達王 聞此語已,甚懷踊躍,不能自勝,此王太子 極為聰明,乃能廣演其義。

「時,王梵摩達即向 懺悔:『是我罪過,而取長壽王殺之。』即自脫 天冠與長生使著,復加嫁女,還付舍衛 國土、人民,尋付長生使領,王還波羅 [木*奈] 治。

「比丘當知,然古昔諸王有此常法;雖有 此諍國之法,猶相堪忍,不相傷害。況汝等 比丘,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捨貪欲、瞋恚、愚 癡心,今復諍競不相和順,各不相忍而不 懺改。諸比丘!當以此因緣,知鬪非其宜然。 同一師侶,共一水乳,勿共鬪訟。」

爾時,世尊便 說此偈:

「無鬪無有諍,  慈心愍一切,
無患於一切,  諸佛所歎譽。

「是故,諸比丘!當修行忍辱。如是,諸比丘!當 作是學。」

是時,拘深比丘白世尊曰:「唯願世 尊勿慮此事,我等自當分明此法。世尊! 雖有此語,其事不然。」是時,世尊便捨而去, 詣跋耆國。

爾時,跋耆國中有三族姓子:阿那律、難提、 金毘羅。然彼族姓子,共作制限:其有出 乞食者,後住者便掃灑地使淨,事事不乏。 其得食來者分與使食,足者則善,不足者 隨意所如。有遺餘者,瀉著器中,便捨而 去。若復最後乞食來者,足者則善,不足者 便取器中食而自著鉢中。爾時,便取水瓶, 更著一處,即當一日掃除房舍,復更在閑 靜之處,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妙法,然復 彼人終不共語,各自寂然。

爾時,尊者阿那律 思惟欲不淨想,念恃喜安而遊初禪。是時, 難提、金毘羅知阿那律心中所念,亦復思惟 欲不淨想,念恃喜安而遊初禪。若復尊者 阿那律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爾時尊者難提、 金毘羅亦復思惟二禪、三禪、四禪。若復尊者 阿那律思惟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想 處,是時尊者難提亦復思惟空處、識處、不用 處、有想無想處。若復尊者阿那律思惟滅盡 定,爾時尊者難提,亦復思惟滅盡定。如此 諸法,諸賢思惟此法。

爾時,世尊往師子國 中。爾時,守國人遙見世尊來,便作是說:「沙 門勿來入國中。所以然者,此國中有 三族姓子,名阿那律、難提、金毘羅,慎莫觸嬈。」

是時,尊者阿那律以天眼清淨及天耳通,聞 守國人與世尊作如是說,使世尊不得 入國。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出告守門人曰: 「勿遮,世尊今來,欲至此看。」

是時,尊者阿那律 尋入告金毘羅曰:「速來,世尊今在門外。」是 時,尊者三人即從三昧起,往至世尊所。到 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各自稱言:「善來,世 尊!」尊者阿那律前取世尊鉢,尊者難提前敷 座,尊者金毘羅取水與世尊洗足。

爾時,世尊告阿那律曰:「汝等三人在此和合, 無有他念,乞食如意乎?」

阿那律曰:「如是。世 尊!乞食不以為勞。所以然者,若我思惟初 禪時,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惟初禪。若我 思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 無想處、滅盡三昧,爾時難提、金毘羅亦復思 惟二禪、三禪、四禪、空處、識處、不用處、有想無 想處、滅盡定。如是,世尊!我等思惟此法。」

尊告曰:「善哉!善哉!阿那律!汝為頗有是時 更得上人法乎?」

阿那律報曰:「如是。世尊!我 等更得上人法。」

世尊告曰:「何者是上人之 法?」

阿那律曰:「有此妙法,出上人法上,若復 我等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 復如是,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切中一切,以 慈心遍滿其中,無數無限,不可稱計,而自 遊戲。復以悲心、喜心、護心,遍滿一方,二方、 三方、四方亦復如是,四維上下而自遊戲。是 謂,世尊!我等更得此上人之法。」

爾時,尊者難 提、金毘羅語阿那律曰:「我等何日至汝許 問此義乎?今在世尊前而自稱說。」

阿那律 曰:「汝等亦未曾至我許而問此義?但諸天 來至我所而說此義。是故,在世尊前而說 此義耳。但我長夜之中知諸賢心意,然諸 賢得此三昧故,在世尊前說此語耳。」

時,說此法時,長壽大將至世尊所,頭面禮 足,在一面坐。是時,長壽大將白世尊曰:「今 日,世尊與此諸人而說法乎?」

是時,世尊以 此因緣具向長壽大將說之。

是時,大將白 世尊曰:「跋耆大國快得大利,有此三族姓 子而自遊化:阿那律、難提、金毘羅。」

世尊告曰: 「如是,大將!如汝所言,跋耆大國快得善利。 且捨跋耆大國,摩竭大國快得善利,乃有 此三族姓子。若當摩竭大國人民之類,憶此 三族姓子,便長夜獲安隱。大將當知,若縣 邑城郭有此三族姓子者,彼城郭之中,人 民之類,長夜獲安隱。此三族姓子所生之 家,亦獲大利,乃能生此上尊之人,彼父母五 種親族,若當憶此三人者,亦獲大利。若復 天、龍、鬼神憶此三族姓子者,亦獲大利。若 有人歎說阿羅漢者,亦當歎說此三人。若 有人歎說無貪欲、無愚癡、無瞋恚者,亦當 歎說此三人。若有人歎說此福田者,亦當 歎說此三人。如我於三阿僧祇劫所行懃 苦,成無上道,使此三人成此法義。是故, 大將!當於此三族姓子,起 喜心。如是,大 將!當作是學。」

爾時,大將聞世尊所說,歡喜 奉行。